问题无限探究永恒

问题无限探究永恒

ID:46839968

大小:6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8

问题无限探究永恒_第1页
问题无限探究永恒_第2页
问题无限探究永恒_第3页
问题无限探究永恒_第4页
问题无限探究永恒_第5页
资源描述:

《问题无限探究永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问题无限探究永恒一、一次意外事件再现(%1)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共同提高的机会,我规定上课前,学生可以把相关疑难题抄在黑板上,让我们共同研究、分析。在这节复习课上,我看到了学生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1a-

2、a

3、=l,则la+

4、a

5、的值为()A.土5B.5C.土3D.1或5我习惯地巡视了一遍全班。提了这个问题,课堂沉静了,继而,出现轻轻的讨论。我见时机已成熟,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学生A:由已知可得

6、a

7、二la-1,故原式二2a-1。由于方程既有分母,乂含绝对值,所以应对a进行讨论。我见他能利用分类讨论

8、的数学思想进行思考,就让他上來演算:⑴当a>0时,已知即为1a-a=l,得a2+a-l=0解得:al二-1+52a2=-1-52⑵当aKO时,已知即为la+且二1,得a2-a+l=0VA=-3<0,・••无实数解把al、a2的值代入得原式二±5二选(A)这时,学生B举手要求发言:“刚才A同学讨论时⑴在a>0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解的结果a2二-1-52显然不符合,应舍去,所以我认为答案应为(B)o经过学生B这一提醒,全班都为他的认真、细致而鼓掌。我充分肯定了两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敢于发表意见的胆识,总结道:“这道题经过了A、B两位同学的

9、互补,已经较完整地解出来了,正确答案是(B)。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含绝对值的方程:“一般情况下,都要分情况……”(%1)问题岀现正当我对该题目进行总结时,一个学生C突然举手并打断我的总结:“老师,我的解与同学A不一样,但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学生的疑惑,正是教学的焦点,我也巴不得出现这样一个机会,即让学生表现,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只见他写道:Ila-

10、a

11、=l・•・la2-2+

12、a

13、2=l・・・la2+2+

14、a

15、2二5Z.(la+

16、a

17、)2=5・・・la+

18、a

19、=±5・•・选(A)(%1)争论止当有些同学还没有反应过來的时候,

20、突然,学生D站起來说道:“C同学的解题过程有缺陷:两边同时平方后,2?la?

21、a

22、的值不一定等于2,由于这里a的值不确定,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所以也应分情况讨论。⑴当a>0时,两边平方得la2-2+

23、a

24、2=l两边加4得:la2+2+

25、a

26、2二5配方得:(la+

27、a

28、)2=5两边开方得:la+

29、a

30、=5(la+

31、a

32、=-5舍去)(2)当a<0时,两边平方得la2+2+

33、a

34、2=l配方得:(la+

35、a

36、)2=1两边开方得:la+

37、a

38、=±l,可是……。D同学的突然“哑巴”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示意大家安静,并请大家思考为什

39、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一提醒,课堂可热闹了。学生E发话了:“D同学在⑵中由la2+2+

40、a

41、2=l化为(la+

42、a

43、)2=1时实际上应为(b-

44、a

45、)2=1(因为这时的M0二),还有同学说,事实上,当a〈0时条件la-

46、a

47、=l已不再成立,当然解得的答案会出现不合题意的结果。”(四)探究说句心里话,学生中这种互相找解题缺陷的能力和速度是我始料不及的,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初步显现。于是,我鼓励他们继续谈论下去。就在大家仔细琢磨的同时,学生F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老师,我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不知行不?”学生F:由已知la~

48、a=1

49、得la=

50、a+1•・・aHOA

51、a

52、>0Z.la>l・••选(B)他的思路令全班同学惊叹。这的确是一种行之冇效的判断法,它利用了绝对值的意义并能对已知条件进行灵活的变换。我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学生。(五)质疑表扬声还没有过去,课堂上又出现了另一种不同的声音。学生G:老师,同学F的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判断题、选择题,若是填空题或简答题,该怎样呢?……这样的探究持续发酵,热烈地进行着。这样的参与、讨论、比较,学生兴趣很高,可以说是真正让学生做了回自己的主人了。但一看时间,离下课只差十儿分钟了。这时一丝懊恼掠过心头,真不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但转念

53、一想,若一开始就给出正确答案,那课堂气氛又会变成啥样?学生对数学严谨而又追求完美的认识又能几何?于是,我只能让这种“意外”继续下去,直至教学的终结。二、“意外事件”引发的思考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对我的触动非常人,它无意中实现了我平生第一次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让我对探究性学习模式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从此拉开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之旅,使我对新课程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怎样开展探究性学习呢?(-)创设问题,激发兴趣探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来自于心理需求,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

54、生的年龄特征、认知层次和生理特征,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只有良好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而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己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