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30329
大小: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8
《阿奇霉素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阿奇霉素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体会阿奇霉素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索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方法:将作者所在医院的4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青霉索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临床治疗并依照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奇霉索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比青霉素更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2、关键词:扁桃体炎化脓阿奇霉素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84【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01-01溶血性链球菌是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会导致扁桃体炎发生。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不仅起病急,而且咽痛症状剧烈,常伴高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检查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而附着脓性分泌物,小儿患者甚至会出现拒食现象。长期以来首选青霉素治疗,以至于产生大量耐药菌,尤其基层医院更为突出。近
3、来,作者所在医院通过应用阿奇霉素进行化脓性扁桃体炎临床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做以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择作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到2013年12月门诊确诊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40例,年龄14岁一44岁,平均25岁,苴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发病时间从1天到5天不等。将4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1.2诊断标准。起病急,临床出现发热、咽痛、吞咽不适,扁桃体肿大伴化脓。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计数升高>10.0X109/L,屮性细胞计数升高>50%o1.3治疗方法。对本文的观察组
4、患者,予以注射用阿奇霉素0.5克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进行静滴治疗,每天1次;对照组患者采用青霉素钠盐注射液40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进行静滴治疗,每天2次。疗程为5-7天。高热患者均以物理降温。1.4观察标准与疗效判定。在治疗过程当中,主要观察患者症状(咽痛)、体征(体温、扁桃体红肿、脓栓)的变化情况,并根据以下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痊愈:咽痛消失,体温下降至正常水平,扁桃体红肿、充血的情况彻底消失,扁桃体表面脓性分泌物彻底消失。显效:咽痛基本消失,体温下降至止常水平,扁桃体红肿、充血的情况明显好转,扁桃体
5、表面的脓栓及异常分泌物明显减少。有效:咽痛减轻,体温下降,扁桃体红肿、充血的情况好转,扁桃体表面的脓栓及异常分泌物有一定减少。无效:咽痛未减轻,所有体征无好转,甚至是有所加重。治疗的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加显效率加有效率。1.5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17.0,进行X2检验,如果P值小于0.05说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经过临床治疗与观察统计,观察组20例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患者中,痊愈7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3例,治疗的总有
6、效率为8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3讨论阿奇霉素稳定性强,具有吸收好、半衰期长、组织浓度高、抗菌谱广、疗效肯定等特点。阿奇霉素进入体内能够在各组织器官迅速分布,再进一步缓慢释放入血;阿奇霉素组织选择性强,在不同组织中浓度不同。扁桃体作为靶器官,能够保证较长吋间维持高浓度,以便充分地发挥抗菌作用。因此,阿奇霉素治疗扁桃体炎更有效、更彻底。阿奇霉素还具有很强的细胞内穿透作用,能以高于细胞外20倍到30倍的浓度在巨噬细胞内聚集,待巨噬细胞迁徙至炎症部位后再释放出來,在感染部位达到较高浓度,提高抗菌效果
7、。在临床屮,如果不能及时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害患者健康。通过本文的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采用阿奇霉素进行静滴治疗,能够取得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采用青霉素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对比差异非常明显。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能够避免出现青霉素滥用、使患者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当然,作者提倡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素,在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选择阿奇霉素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武欣,侯飞燕,刘汝
8、珍•阿奇霉素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3):1071〜1072[2]顾汉涛•阿奇霉素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54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学,2012,2(8):113〜1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