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 结业论文

民俗学概论 结业论文

ID:46823578

大小:42.0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8

民俗学概论  结业论文_第1页
民俗学概论  结业论文_第2页
民俗学概论  结业论文_第3页
民俗学概论  结业论文_第4页
民俗学概论  结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俗学概论 结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2013学年春 民俗学概论结业论文论文题目:我眼中的民俗学学生姓名:高博指导教师:石晓霞学院:管理学院班级:公管082学号:0810670201电话:13672058709得分: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今年我有幸在石老师的课上初步了解了有关民俗的一些基本常识,丰富多彩的课程使我收获颇丰。.关键词:民俗

2、学;中国;民俗学课程这个学期,我选报了民俗学这个课程,原因是我想了解更多个地方的风土民俗,增长一下见识。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俗,而所有地方似乎又有共通的民俗,例如过年。民俗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值得我们研究的课程。了解民俗学,其实就是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民俗其实就是各地历史遗留的文化传统。通过石老师老师的生动讲述,使我知道了一些地方大为不同的民俗传统,例如蒙古人的草原生活。从视频中,讲述中就像亲身体验一样。这让我体会到不同地方民俗的巨大差异。了解民俗,对融入这个地方有很大帮助,这无疑使我这个志在冒险的人增添了筹码。下面我对本学期所上的这门课

3、做一个总结。一、民俗的本质民俗是为满足一定群体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传统行为模式,它与科学行为和官方行为相对应而存在。[1]科学行为旨在追求真理,官方行为旨在维护秩序,而民俗行为重在表达信念和感情。民俗行为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产物,保障了群体和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人能够使身心高度统一、合理存在。所以民俗中有物质活动,但却不存在与信念无关的物质活动。民俗行为总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有机统一。民俗使人的自然生命具有社会意义。世界各地的民俗因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土壤、交通、水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等)和社会环境(人口规模、技术水

4、平、群体历史、宗教传统、对外联系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表现,但满足群体生存需要这个根本功能是共同的。这是民俗的存在价值。生计模式满足食物需求,宗教信仰澄清生命困惑,人生礼仪强化社会关系,节日娱乐调整生活节奏。由此观之,全世界的民俗都可以在维护人的健康存在这个共同价值判断下来加以研究。民俗是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体。二、民俗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民俗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存在。就时间维度而言,民俗是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传统行为,因此民俗是积淀起来的,显示了代际关系。[2]在这种代际关系中时间先后具有重要意义。先者制约后者,

5、后者改造(有选择地接受)先者。就空间维度而言,民俗是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传统行为,因此民俗是可以交换的,显示了群体关系。民俗显示的代际关系既有规定性又有机动性。所谓规定性是指民俗演进的方向不可逆转:先者影响后者,先者是后者的基础。所谓机动性是指处于不同时间阶段的民俗创造者发挥不同的主体作用:后者改造先者,后者是先者的评判。于是,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民俗:后代人可以改造前代人的民俗,但不能改变前代人的民俗在前代的存在形态;前代人的民俗可以影响后代人的民俗,但不能决定后代人的民俗的最终存在形态。这种规定性与机动性都可以体现

6、在极近的和极远的时间跨度中。近者前后相接,远者相距数十年、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所以民俗有继承、有演变、有消亡、有复兴。民俗显示的群体关系是指民俗在交换过程中体现出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态度。不同群体之间所以民俗有继承、有演变、有消亡、有复兴。民俗显示的群体关系是指民俗在交换过程中体。情感的亲近与沟通促进民俗的互相借用,反之造成民俗传播的阻隔与断裂。所以民俗有借鉴,有批判、有吸收、有拒绝。民俗学研究有多层次的目的,或利于某一时代的经济发展,或帮助总结某一区域的文化遗产,或强化不同规模群体(社区或村落、民族乃至国家)的凝聚力,等等。民俗学研究的

7、最终目的是理解民俗创造者的生活和文化。民俗是文化的重要方面。群体之间的误会与矛盾,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对彼此的民俗的误解所造成的。对其他民族的民俗的误解,会形成情感交流的障碍,进而导致我族(或我群)中心主义的价值判断。群体之间的偏见与歧视就是这种价值判断的必然结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于是就受到威胁。因为民俗依赖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而存在,所以要实现民俗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应该做到代际理解(在共时生存的人们之间,有长幼老少之间的互相理解;在不共时生存的人们之间,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只有后人对前人理解)、族际理解、国际理解,最终实现普世理解。

8、要实现代际理解,就必须抛弃一定时代的人们所怀有的我代中心主义意识:认为自己这个时代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相应地认为以前时代的人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须带有野蛮的、封建时代的、前工业化时代的之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