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

ID:46797531

大小:7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7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_第1页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_第2页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_第3页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_第4页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补-会泄愤事件屮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禅作者:于建咪2009年02月24口16时47分來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内容提要: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具有复朵的群体心理原凶。事件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借机发泄、逆反、盲从、法不责众等心理,如何防范和疏导这种群体心理是解决社会泄愤事件的关键,也是当前理论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关键词:社会泄愤群体行为群体心理防范疏导社会泄愤事件是F1前屮国群体性事件中一种较为特殊类型,具在参加者、发生机制及行动逻辑等方面

2、都具有明显的特征[①]。然而,屮国学术界対社会泄愤事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主要有两方而的原因。其一,这类事件发生很突然,持续时间较短暂,加上地方政府采取各种办法对信息的封锁,使研究考很难获得叮靠而全面的信息。其二,这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群体心理因素,中国学者却很少把群体心理的研究成果具体运用到对群体事件的观察和分析Z中。事实上,如果不硏究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群体心理,是很难真正理解社会泄愤事件及其发生机制的。木文试图通过对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中群体心理的研究,来解释此类事件为何会发生,乂

3、如何会这样发生,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和处置此类事件提供技术性的方案。一、社会泄愤事件与群体行为2008年6月28日下午,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人楼,“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烧,致使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被损坏[②]。事件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在武警的处置下瓮安县城秩序恢复正常,瓮安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公安部门负责人因此被查处[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可以看出该事件

4、具有如卜"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事件起因偶然,升级剧烈,失控迅速。瓮安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一个女学生非正常死亡,从政府管治角度来看,这是不可测的偶然事件。事件发生后,学生家长和他们的支持者采取了上访申诉行动,但他们似乎根本就不指望上访申诉有效,也根本不相信有关部门提供的冋应和解释。在民众已经表现出强烈不信任的情况下,当地公安部门和政府没冇意识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而是墨守成规,逐级出而解释,渐次增强控制。结果适得具反,越解释,民众越不相信政府的说词;越压制,群众的对抗情绪越强烈。由于政府没有采取恰当有效

5、的应对,矛盾和冲突急剧升级,局而迅速全面失控,最后爆发严重冲突。第二,绝大多数参与者与女学生之死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他们参与事件,一方面是路见不平,更主要的是借题发挥,表达他们心中郁积的对于社会不公正、政治不清明的强烈不满。参加事件的每个人并非都有同样的期望,更不具有共同的行为冃标,其情境相对模糊不清,情境木身也无结构性特征,虽然在事件过程中,冇可能冇某些具冇一定组织性的势力参与其中,但总体来说,还属于群众的自发性行为,“是一群人受到某种刺激后,白发哄起的行为。它既无组织,乂无领导,而且活动也无计

6、划,无法预料其发展的趋势。只是一群情绪激动的人聚集在一起,竞和做出的某种行为”[④]。事实上,就当时瓮安的情况來看,也没有任何个人和组织具备策划组织如此规模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资源。在这次事件中涉世未深但压力巨大的青年学生达110名,他们直接参与了当天针对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的打砸抢烧行动,更是值得注意的现象。第三,从事件的发生过程看,有关女学生死因和死亡事件处理的各种半真半假、似真似假的信息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四处流传,激励民众寻求事实真相、要求司法止义,发挥了人众动员作用。这次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有四

7、个明显特点。首先,信息來源纷乱众多,没冇民众公认的“权威发布”。其次,信息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扭曲多样而剧烈,但总趋势是越来越把矛头指向政府、指向公安部门、指向司法不公和政治腐败。再次,信息传播面极广,内容细致入微。信息的发送方与接受方各自的人际网络交叉迭加,进入信息传播网络的人数以倍数激增,信息传播的速度爆炸性提高,范围相应扩大。最后,手机短信和网络等现代通讯于•段使信息传播貝有高保真和高信息量的特点。这一事件的不实信息通过网络和短信两种传递方式传播达成与外部世界产生共鸣。网络传播的特点是重复强化

8、,一条谣言发布到网络上,同时会被不同数量的人浏览和转载。当网民在不同的网站看到同一条信息时,这条谣言的可信度就会大人增强,肓至对具深信不疑。短信传播的特点是具有个体性,发送短信者可能是接收短信者的朋友或其他熟人,因而,这条短信不会被视为谣言制造者发送的信息,而被视为“熟人”发送的信息。对熟人的基木信任使得谣言的快速人面积传播成为现实。虽然短信的发送是点对点式的,但对短信发送者起码的信任使这条短信很快从一个人的手机发送到另一个人的手机。这样,短信就由点对点的传播方式迅速编织成一个纵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