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警察讯问方略研究

美国警察讯问方略研究

ID:46795739

大小:6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美国警察讯问方略研究_第1页
美国警察讯问方略研究_第2页
美国警察讯问方略研究_第3页
美国警察讯问方略研究_第4页
美国警察讯问方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国警察讯问方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美国警察讯问方略研究雷德九步审讯法解秘摘要:美国西北人学法学院的弗雷德•英博教授j生致力于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技巧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被誉为“现代侦讯实务Z父”。其代表作最著名的就是与雷徳、巴克雷合著的《审讯与供述》一书。此书在美国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公认为美国“讯问圣经”。英博教授认为,针对不同的被讯问人应该采取不同的讯问策略的方法。对于C初步确定有罪的被讯问人,他总结出了“九步审讯法”,也可称为“雷德技巧”,是目前美国使用最广泛的审讯技巧之一。一、九步审讯法的基本内容1、正面提出指控,即明确地对犯罪

2、嫌疑人说,讯问人员怀疑他就是犯人。侦讯人员应该以从容、自信的态度,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直接、正面的指控。然后,讯问人员应注意观察嫌疑人的反应,并试着切人下一个话题。2、展开审讯主题。讯问人员假定犯罪发生的理由,并且在道徳上替嫌疑人找个开脱的借口。3、阻止再次否认。当嫌疑人否认涉案时,讯问人员应打断嫌疑犯的话题,不让他重复对有罪的否认。有罪的嫌疑人面对讯问人员的一再阻止,常常会停止否认,而无辜的嫌疑犯通常不会容许讯问人员阻止他们提出否认,甚至会表示更强烈的异议。4、克服异论障碍。当嫌疑人试着要找出理由

3、来抗辩时,表示他确实隐瞒了实情,而且,如果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抗辩理由,表明这个嫌疑人可能真的有罪。相反,无辜的嫌疑人通常会坚决否认,他觉得没有必耍补充他否认的理由,而且即便是想提出抗辩的理由,通常也只发生在讯问刚开始的时候,而不是在试过各种否认方法无效后才提岀来。5、攫取对方注意。审讯人员应该试着吸引或保持嫌疑人对讯问的专注。在此阶段,嫌疑人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样子,如果讯问人员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机会,讯问人员之前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因此,在这个关键吋候,讯问人员应该很快地搞清楚,

4、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进一步抓住他的注意力。具体包括用身体姿势靠近嫌疑人、用目光直视嫌疑人,攫取对方注意。6、控制消极情绪。这一阶段,讯问人员必须开始过滤嫌疑人可能的犯罪动机,将各种可能的原因逐一地质问,从空泛的话题中查出实情,并且要试着把谈话的焦点锁定在选定的话题上。7、列出选择问题。讯问人员应建议由嫌疑犯在案件的“可接受”与“不可接受”之间做出选项。在适当的心理时机提岀恰当的选项供嫌疑人挑选是一种“保留面子的技巧”,可以减轻嫌疑人开始讲真话时的心理负担。尽管嫌疑人常常会选择罪责较轻的理由,但这

5、样冋答就等于其承认犯了罪,侦查人员就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很快查明全部事实。8、杳明犯罪细节。在这一阶段讯问人员要引导嫌疑人完整地说明犯案细节以作为最后法律上冇罪的认定。其主要0的就是借由嫌疑犯首次的认罪进一步诱导嫌疑人把案情细节及各种旁证交待清楚,成为在法律上可被接受与证实的自口。9、捉取书而供词。当嫌疑人认罪Z后,讯问人员应尽快让其做成书而供词。因为一旦时间拖延,嫌疑人经过反复考虑其认罪后在法律上可能承担的后杲,就极容易翻供。二、中外学者对九步审讯法的评价(-)国外学者古德琼森在《审讯和供述心理学

6、手册》一书中认为英博的这本著作非常冇影响力,得到警察和军事审讯人员的普遍使用。这显然是通过多年仔细观察成功的审讯和在嫌疑人供述后与之面谈逐步形成的。但在涉及虚假供述时,英博的作者们则对其方法表现出盲目的信心,而月•对于审讯所导致的虚假供述,他们没冇将这种可能与他们口己的方法联系起來。另外,也必须注意到,英博和他的同事们在著作中没冇提供任何数据和研究。换句话说,他们没冇收集任何经验数据,以科学的方法验证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卡森和麦克纳尔对九步审讯法的评价是,这种方法是由两个主要的策略构成的,它们分别

7、涉及“夸大”和“缩小”。前一策略需要审讯人员夸大对嫌疑人不利的证据的证明力和犯罪的严重性,进而威吓嫌疑人做出供述,英博等人推荐对不易动感情的嫌疑人使用。与此相反,“缩小”策略被推荐对门责的嫌疑人应用。审讯员诱使嫌疑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并通过表示同情,提出合理化的借口,责备被害人或者环境,降低指控的严重性获得供述。卡森和麦克纳尔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表明这些号称“微妙”的审讯方法在影响法官和陪审团的认知方而所固冇的某些风险。那就是,这些审讯方法包含了暗示(“隐藏”)信息,这些信息在定罪和量刑时

8、具有非常重要的含意,通常对被告不利。卡森和麦克纳尔的实验很重要,因为他们揭示了英博和他的同事们倡导的方法因传递含蓄的威胁和对嫌疑人的宽大承诺而固有的强迫性。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方法获得的供述在法庭上应当谨慎地被作为证据使用。英傅等人在论文中引用了这些实验,并对它们与真实审讯Z间的关联进行了苍白的否认。而对批评时,英博和他的同事们要求数据和具有生态效度的实验支持,但他们的书中却充满了关于其方法的断言和归纳,而没冇试验数据。(二)国内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何家弘教授在其《从“硬审讯法”到“软审讯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