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79622
大小:6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申论备考:论证分析的突破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09申论备考:论证分析的突破原则我们通常说,议论文包扌舌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但申论的议论问题不同于简单的议论文章,而是要密切联系实际,引发的议论耍立足于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根据这一主要问题,展开论述,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有更强的能力要求,主要是论证表述能力。这一能力要求在对所给材料精读和理解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出主题,再用充分的论据来论证白拟的标题,论述要准确,条理要清晰,语言要精练。论点和论据ZI'可要有紧密的联系,二者要相辅相成。要提高论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文章要写得亜点突出,有详有略,全文有内在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要遵循问题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而不能出现突兀性的
2、跳跃和转折。论证分析的突破原则论证分析,其实质就是让考生在理解材料,分析材料,提出对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综合的过程。但在阅读同一篇给定的资料,做同样的试题,有的考牛做得很好,有的考牛却答得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考牛根本不知道怎样把握川论文章的大致方向便匆匆下手,结果写出的文章有失水准。一般认为,在写好一篇文章之前,首先应把握其写作的原则,即从根木上明□文体的整体轮廓的构成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下一步写好文章做好铺热。为了能使考生了解文章的构成要素,从根木把握其写作的原则,现对其详细地分析如下:一、论点明确(一)紧扣主题不论是川论传统意义上的口选型作文、命题型作文还是极具创新
3、性的引川型作文、评论型作文,屮论考试中的写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是山给定材料限定的,在拟定题目论证分析时必须充分利用给定的材料,紧紧抓住主题或主要问题,突出主旨迹行论证,而不可以大马行空,任意挥洒。考牛在确定论题时必须明确:(1)口己是以某一职位的公务人员的身份在论证问题。⑵口己所要论证的主题是材料中已经给定的。(3)给定材料在锁定论证主题时已经限定了考生的基木态度和主导倾向。(4)材料中给定的主题已经体现在自己对材料的概括之中。(5)论述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般的“不平则鸣”,空发议论。(二)立意独到角度凸显个性,角度展示才华。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素材却往往会因为视和
4、的变化便能成就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紧扌II主题论述问题,是说文章立意首先应以准确为前提,离开了准确性,论证便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但在“准”的基础上,考生还应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倘若千人一而、千篇一律,再好的素材做起文章來也会大打折扣。所谓立意独到,就是要善于围绕主要问题,选择新的角度去立论,使议论仁者见仁、解者见科,并且常写常新。考牛在论述问题时,角度一定要新颖、独特,比较而言,这样更容易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2006年某省申论考试给定的资料是有关“土地违法现彖”问题,其申论要求的第三题就是让考生“根据给定的资料所反映的问题,白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明确,立
5、意深刻,论述充分,篇幅在looo字左右”。有的考生在写此篇文章时,rh于对以上两点的把握不到位,造成得分很低。其实写好此文章并不难,关键看考牛对以上两点如何理解和运用,现结合此次考试给定的参考答案如下:【参考答案】土地违法,政府岂能带头国土资源部近口通报了河北赞皇、安徽休宁两起严重土地违法案件,同时指出,当前土地违法反弹现象比较严重,而H-凡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儿乎都涉及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另据报道,虽然去年是我国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第三年,但当年未批先建占用耕地的面积仍有近31万亩。这两条消息传递出一个信号:土地违法呈现死灰复燃的迹象,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本來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政府却
6、成了违法的主体。面对宏观调控的大局、失地农民的困境,为何有些地方政府却置若罔闻?“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成了这些地方政府最常见的托辞。表血上看,地方经济发展耍用地,这个理由似乎不错。但目前,我国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耒来5年耕地保有量18亿亩约束性指标仅剩3100万亩,相比较于“十五”期间全国耕地而积净减少9240万亩而言,这个数字相当少。一旦跌破“红线”,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就会受到严重威胁。那么,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即使速度最快,又有何意义?何况,如果对于用地需求-味地“低门槛”有求必应,过不了多久,必将陷入无地可用的窘境。退一步讲,即使真的需要用地,也该先盘活存量地,或者通
7、过建多层厂房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地方政府不会不明门。仅仅出于发展的需要,实在没必要山地方政府以“违法”的手段來获取土地。其实,分析国土资源部近年來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细心的人会发现,政府利益涉入太深己成为土地违法的重要原因。而土地管理的制度缺陷,导致地方政府热衷于以地生财,将土地收益视为“第二财政”。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口然就有人敢“顶风作案”。何况,“要想往上走,还得搞项日”,“要增加税收,只能多上项目”,一部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