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53797
大小:5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木”,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有效备课(-)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学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屮,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
2、样的“度”,需耍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二)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冇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三)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备教材中,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而有
3、效备课应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二、有效讲授(一)有效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创设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一般不会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而有效讲授耍求教师告诉学生木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L1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有效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一下。但由于冃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牛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
4、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三)有效讲授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牛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但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还要避免离题太远,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三、有效提问(-)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
5、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冇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二)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冇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冇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有效倾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学会倾听,那么也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岀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在
6、传统的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提问后马上就叫学生回答,而且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或错误时,教师马上打断,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以至于根木不值得听完。也许这种做法教师不是有意的,但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在倾听时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冋应,比如对对方说的问题点头示意或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耍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
7、音,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冋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冋答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小肠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不能回答完整,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此外,激励性反馈还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成功体验,这也是生物教学加强“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