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论张璁杨廷和等在大礼议中分别扮演的角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专业:历史学年级:2008级学号:080210050姓名:孟文龙浅论张堪、杨廷和等在大礼议中分别扮演的角色摘要:大礼议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十七年(1539年),围绕争考、争帝、争皇、争庙等问题,张理J等议礼派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总之间的进行了一场规模巨人、旷口持久的争论。在人礼议中,张珈依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武宗遗诏、并依时据实,対杨廷和强迫世宗改换父母主张的坚决抵制;杨廷和试图借大礼议压制新君,控制朝政,其追随者对其违法、悖理逆情的主张极力迎合附会,更是小人行为。关键词:张珈杨廷和朱厚
2、熄大礼议争论明武宗是明代历史上最荒淫、最自私和最无责任心的一•位皇帝。武宗因畸形的淫乐和过度的纵欲而绝了子嗣,武宗无子无弟,乂没有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当具在位时,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纷纷上疏要求他预立皇储,以杜绝奸邪者对皇位的觊觎。如内阁人学士梁储建议:“宜早择宗藩近属Z贤者二三人,召至京师,宜诸左右,使Z供问安视膳Z机,代奉天晨谒Z劳,简谨厚Z人居,命儒宿Z臣以导Z学,使万方臣庶知朝廷有属藉Z亲,有藩维Z垂,忧疑Z心自此而释,觊觎Z奸无自而萌。”[1]梁氏此议,原木于宋仁宗预养宋英宗Z例,具意在于恳求明武宗效法宋仁宗的行为
3、,但武宗对此直若罔闻。不久,武宗将要南巡,兵部武选郎黄巩再次要求武宗预立皇储,以备不测,并捉出了预立皇储应山皇太后、皇亲、勋贵及文武大吃共同协商决定的主张,对此,武宗同样不与理睬。正德I•六年(1521年)初,武宗病危,宦官魏彬等人前往内阁,对杨廷和等阁臣说:“国医力竭矣,捐万金而购之草泽。”于是,杨廷和“乃出榜谕购,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2]未过儿H,武宗便驾崩了,明王朝因武宗拒绝立嗣而出现了皇位空缺的特殊时期。明武宗生前拒绝立嗣,未能亲自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在屮国古代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由此所带来的选取新君的
4、方式也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皇位继承史上颇具特色的一页。在明代《皇明祖训》是选取新君的主要法律依据,早在正徳十二年(1517年),兵部尚书干-琼就用《皇明祖训》成功地阻止了武宗时佞臣企图勾结藩王而非法成为武宗嗣子的阴谋。肖时,武宗准备巡边,礼部尚书李逊学等人廷议“建储居守”,幸臣钱宁和江彬企图趁机引入各口所私厚的藩王。王琼则以《皇明祖训》为据,予以抵制。他说,建储之议,“古则有之,我朝有《祖训》。”此语一出,“众默然”,吏部侍郎王鸿儒对王琼以《皇明祖训》有效地挫败钱江诸人的图谋Z举极为称赞,认为以《皇明祖训》约束各种政治势力的行为
5、是“远谋也,匪夷所思耳。”《皇明祖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牛者,庶母所牛虽长不得立。”武宗不仅无子,而且无弟,《祖训》的规定完全不适合于武宗无同父兄弟的情况,所以,选取新君只能采取变通的做法,否则,将选不出新君。当时,可供选择的变通途径只冇一条,那就是在承认武宗无亲弟的前提下将“兄终弟及”作一新的解释,即“兄”为明孝宗,“弟”为兴献王,他们共同的父亲是明宪宗。孝宗为宪宗第三了,兴献王为宪宗第四了,只冇按此选立新君,才不会引起皇室内部的争斗。因兴献王已逝,故由其独子朱厚熄继位,所以说:批宗即位所遵循的原则不
6、是“兄终弟及”,而是“父死子继”。换言之,在以“兄终弟及”确立兴献王帝系Z后,朱厚熄按“父死了继”成为明朝的第11代皇帝。明壯宗朱厚熄,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明宪宗庶孙,兴献王朱祐抚嫡子,母蒋氏。刚即位的世宗是一位英明神武而乂自信的少年君主,自幼在兴王府受封建文化和帝王Z道的熏陶,颇有城府,气度不凡。再加上王府长史袁宗皋(后升为礼部尚
7、5>内阁大学士)作智囊,因此在受到杨廷和、毛澄等武宗山臣逼迫时,作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当朱厚堪离开藩邸安陆,风尘仆仆地将要入京时,忽然传来要他以皇
8、太子身份入城即位的命令。朱厚珈闻听此言,便大惑不解,対随从的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吾嗣皇位,非皇子也。”[3]杨廷和的这种要求是权臣乱政的一个信号。由于以皇太子身份入城即位不符合武宗遗诏的规定,故批宗以武宗遗诏为据,理宜气壮地驳冋了这一要求,而没有向杨廷和等人屈服。明世宗生性贤孝,为了尊崇自己的生身父母,即位后的笫五天,即下令礼官讨论崇祀兴献王的典礼。礼部尚书毛澄请示杨廷和,杨“出汉定陶王、宋濮王事授之”[4],所谓汉定陶王事是:西汉成帝刘鹫无子,立定陶王刘欣为后嗣。成帝死,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由于刘欣过继给了成帝,乃另以楚王
9、孙刘景承共王刘康(哀帝生身父)之示,主其祭祀。当时人司空师丹认为这样做合乎礼法。宋濮王事是:宋英宗赵曙为棋安兹王赵允让子,仁宗赵祯无了,立赵曙为后嗣。赵曙即帝位后,司马光以为为人后嗣者为Z子,主张称仁宗为皇考,称濮王为皐伯。明世宗认为这是的办法,不肯接受,当即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