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6098
大小:7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摘要:《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衣了対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绍派伤寒的寒温一统说可谓异帜独张,它与温病学派的主张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并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得到完善。关键词:绍派伤寒;寒温一统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通俗伤寒论绍派伤寒,始于明代,盛于清、民国时期,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这一学派阐扬补充了张机六经辨证体系,又吸收了叶、薛、吴、王卫气营血辨证为三焦辨证体系,独张异帜于浙江绍兴,其原因及其复
2、杂。学术上的医圣六经辨证地位、温热类传染病的多次流行、吴乂可《温疫论》的出版、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的相继崛起、经方与吋方的争论、伤寒与温病的争鸣、对四时外感病临证经验的不断结累、及绍派医家的勤践苦学与思考探索等等,这些均为绍派伤寒的形成、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场景。可以说,《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対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1伤寒论时期伤寒概温病《内经》、《伤寒论》有温病之名,晋宋以降,代有补充发挥,但终不越《伤寒论》樊篱。
3、观念上宗“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论;治疗上则以六经证治体系为实施准绳,温病附于伤寒之中。晋•王叔和《脉经》例五种伤寒,除伤寒、重喝外,其中就有热病、风温、湿温。《难经》也言伤寒有五,归温病、热病、湿温于伤寒麾下。晋•陈延Z稍有发挥,别天行、温疫于伤寒,《小品方•热病门》指出:“古今相传……云伤寒是雅士Z辞,云天行温疫是出舍间号耳,不说病之界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惜不为时人所重。以后《巢氏病源》于温病乂间有发挥,在《时气令不相染易候》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多相染易”。明确指出“乖戾之气”这一外界有害物质为
4、传染病发病及流行的原因,但囿于议论简略,缺乏论证。《千金》仍以温病附伤寒,《外台》叙天行温疫证候,也几为伤寒同,直至北宋官修《太平圣恵方》时,干脆不为温病另立门户,而散于热病诸门。这种情况,诚如《世补斋医书》所说:“《伤寒论》是五种伤寒Z总论”。温病没有人的发展,然温病的发生及流行却有增无减。据笔者统计,北宋疫病流行13次,明公元1408〜1643年间,人疫流行19次,清267年屮,疫病流行竟达64次。正由于此,六经证治体系,面临着温病的挑战。六朝时《深师方》指出:“伤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愦身热,沉重拘急
5、,或时呻吟,欲攻内,则沉重拘急,山衣未解;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呈现对热病表里同病治疗上的困惑。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也对温病治用伤寒法颇多感概:“四种温病(即王叔和归入伤寒的四种温病),败坏Z候,自王叔和后,鲜有炯然详辨者,故医家一例(律)作伤寒行汁下”,“四种温病,若作伤寒行汁下,必死”。六经证治体系难以解禅温病,难以指导临证。以后的韩祗和、朱肱、刘完索等人虽着意探索温病,然与现实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明初王履《医经溯汕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曾评说:仲景所叙伤寒三阴寒证,祗和“求对于春夏温、暑之病”,须“知温暑木无寒证
6、矣”。“朱奉仪(名肱)作《活人书》,累数万言,于仲景《伤寒论》多有发明”,但惜其“每每以伤寒温暑混杂议论,竟无所别……自奉仪此说行,而天下后世蒙害者不无矣”。“至于刘导真出,亦以温署作伤寒立论•……也不无桂枝、麻黄难用Z惑也……故其《原病式》有口'夏热用麻黄、桂枝Z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然,则热其发黄,或斑出矣。”王氏最后感慨道:近代先觉,竞“不示伤寒、温、暑异治之端绪”。土氏虽创伤寒温病异治之说,但却有伤寒温病混称Z嫌,他以伤于寒即病与不即病二种情况分伤寒与温暑其类,乂据“由其原(病因)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统温
7、病,事实上也不清楚温病的病因也别于伤寒,因此直•至明末,温病的治疗尚无多少的改善。明末吴乂可《温疫论•序》说:“崇祯辛己,疫气流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Z,未尝见其不殆也。”“不死丁•病,乃死于医”的现实,孕育着温病学的新发展。2温病学吋期温病成学说明末•吴又可著《温疫论》,率先发明“戾气”为温(疫)病的病因,推出''戾气学说”O后通过周扬俊、刘奎、舒诏等人的研究,刷新了人们对温病的认识。温病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在昊又可及王履以前,温病伤寒已开始分道。北來庞安时首开温病门户,将温病分为二类,一是rh伤寒复感异
8、气而变成的温病,二是具有传染性自受乖气血成的天行温病,如青筋牵、赤脉攒、白气狸、黑骨温、黄肉随等。继庞氏《伤寒总病论》后,朱肱《活人书》也提出了“温、热”不同于伤寒的论证。温热之別,是由二者风热之多少为义。温病还有新感、伏气Z异。南宋以后,温病学又增加了新内容。郭缠《伤寒补亡论》提出新感温病Z说:“春时触冒,口感风寒而病,发热头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