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论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浅论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87-01高等院校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表现不同的心理障碍,近年来部分高校已有报道,笔者就我校学生近几年就诊人数统计,患心理疾病的约占总数就诊人数的20%做左右。大部分以头痛、头晕、多记忆力减退为主诉。经检查无身体器质性疾病,药物治疗欠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们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药物疗法,采取了以心理疏导为主,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认识,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统计了2
2、0例,现将其中的3例介绍如下。1病例报告例1男、20岁。大三学生,因头晕、失眠、多梦、食少乏力、记忆力差多次就诊。尤其临考试症状突出,用药效果差,影响学习,故本人就诊时,要切要切要求医生证明其不能考试。例2男、21岁大四学生,有喘息性气管病史,思想负担重,平常格外小心,不能遇冷空气,不敢活动,其至不敢大声说话。并多次就诊,精神不佳、乏力多梦、注意力不集屮等。例3女、22岁毕业班学生,正上课时突然晕到,随即哭泣,当时检查,面容愁苦,闭目不语。心肺、血压均正常。同学反映,近日思想不愉快,追其原因是同学间有些矛盾。2病因分析治疗2.1病因分析:高等院
3、校学生,正值青春期初、中期的年龄,正处于身心发育不平衡阶段,生理和心理正发生巨大变化,生理上逐渐成熟智力发展,学习内容增多加深,与他人的情感交往,意志人格等方面都与其他年龄阶段有所不同。他们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还接触复杂的社会,身心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对社会的认识和口我认识不成熟,适应社会和应变能力低。因此,一些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耐受度差,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心理上出现捆扰。既想得到他人的同情和理解,乂不愿意轻易敞开心扉。因而彷徨、焦虑,导致心理疾病。木文统计20例心理疾病因素有,新生入校后,由于刚离开家庭,对新的学习
4、环境、新的同学、新的学习内容、集体生活方式等不适应,而导致大脑调节功能失调,产牛:孤独、焦虑、恐惧等症,往届学4:则因恋爱问题、人际关系不协调、面临毕业考试和就业问题,而出现神经衰弱、情绪低落、紧张、悲观、空虚等心理障碍。如例2,有有喘息性气管病史,怕将來不能胜任工作,思想负担较重,情绪低落。因而导致神经衰弱。例3则是因同学间闹矛盾,产生疑病心理,总认为别人在背后议论她,致使精神紧张,造成逆反心理。此外,还有考试前精神紧张,紧张性失眠,也是学牛中常见的。例1,就是因为考前思想紧张,性格内向、孤僻,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同学耻笑,造成每次考试紧张、
5、恐惧成绩不佳。2.2根据当代高等院校的学生心理治疗特点,逐步由心理治疗向社会治疗的模式转变在心理治疗上要视患者为社会成员,对身体出现的心理症状,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障碍,要分析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界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周围的人际关系,要利用这些关系中的有效因素,帮助患者改变现状,从而消除导致心理疾病的各种心理因素和行为障碍,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劳逸结合疏导,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增强战胜心理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近年來我们开设的心理咨询门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安慰、引导、锻炼、辅助药物治疗。对因受挫折,因个人愿望未遂,而造成的情绪失控,焦虑不
6、安或疑病者,给了安慰同情,引导其正确对待人际关系,自我调理情绪,消除多疑,逐步适应口然和社会环境。对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而造成的心理疾病,诱导其敞开心胸,解除思想压力。对用脑过度而致的神经衰弱者,指导科学用脑,动静结合,劳逸兼顾,合理安排作息。另外动员患者多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多接触社会接触人纶,达到增强体质和对疾病创伤的耐受度,增强自信心和应变能力。对比较严重的失眠焦虑等,适当的配合药物治疗。总Z,心理疾病治疗基本方法是,医生的语言是心理疾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使患者认识到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从而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改变病理状态。3预防
7、如何预防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关键要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高询的社会情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身心教育,掌握生理心理卫生保健方法,提高适应性和应激能力。医务保健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徳修养,对患者热情耐心,要从生理心理的状态、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考察患者的健康和疾病。要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在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屮的重要作用。重视心理治疗,能及时解除高等院校学生因心理不平衡,而致的心理疾病。参考文献[1]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35[1
8、]雷万胜,陈羽,陈锦添•大学牛:心理韧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55-157[2]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