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例临床分析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例临床分析

ID:46743754

大小:6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例临床分析_第1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例临床分析_第2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例临床分析_第3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例临床分析_第4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例临床分析[摘耍]日的:探讨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初诊收治的128例病人临床转归规律。方法:分析128例病人的病史、体征、CT及MRI的表现。结果:全部病例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平均年龄$58岁,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有35例显示大脑半球腔隙梗死,5例脑干梗死,行MRI检查者屮23例示脑干梗死,67%在24h内缓解,97%在72h缓解。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急,经扩血管等治疗缓解快,发作持续1h以上者常伴脑丁梗死。[关键词]眩晕;脑干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图分类号]R743.9[文献标识码]C[文章

2、编号11674-4721(2008)12(a)-102-0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神经科常见病,以中老年人多见,其发病突然、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头昏、眩晕伴恶心呕吐,每次发作在10-30min,经治疗能较快好转,可反复发作,部分病人伴有复视、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较少有肢体运动障碍,木组128例病人基木符合以上表现,分析其临床特点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龄42~75岁,平均58.6岁。60岁以下43例占33.6%,60岁以上85例占66.4%。有高血压病史86例,发病时血压升高者72例,血压偏低者5例

3、(100〜90/60〜50mmHg),有颈椎病史55例,糖尿病史42例,冠心病史45例。1.2临床表现发作性头昏、眩晕128例,伴恶心呕吐者102例,每天发作1次者57例,发作2~3次者52例,发作4〜5次19例。每次发作10-30min者89例,发作1次超过1h者39例,发作后不愿睁眼、头昏欲睡,出现一过性复视者21例,一过性行走不稳45例,23例发作时一侧上下肢无力,部分病人伴耳鸣岀汗、视野缺损。入院查体时绝大部分病人症状减轻,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28例均行颅脑CT检查,冇35例发现大脑半球有腔隙性梗死占27.3%,脑干梗死5例约占4.0

4、%,对病情重或反复发作者71例行头颅MRI检查有23例发现有脑干梗死约占18.0%。EKG72例示心肌供血不足,12例有偶发室性早搏。血脂升高81例,血糖升高32例。2结果所有病人入院后给予扩容、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凝集、调节血压、抗眩晕、止吐等治疗,67%的病例在24h内缓解,24%的病例在24〜48h缓解,6%的病例在48〜72h缓解,未遗留神经系统阳性体征。3讨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很多眩晕特别是老年和老年前期眩晕与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关系密切[1],其主要病因多数由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微栓子形成及

5、一过性低血压或心律失常有关[2],可伴有全身其他因素,如高血压、颈椎病、低血压、糖尿病、劳累、失眠等,故对老年人及部分40岁以上伴冇上述诱发因素的病人,当具有眩晕、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症状时应考虑木病。从事某些职业的病人,如微机操作员、绘图员、司机、会计员、教师等易患本病。本组病人的主要诱因是血压突然升高,占66.4%,低血压者占3.9%,伴颈椎病者占40.6%o因发作突然,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入院时症状大部分病例已减轻,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入院时行CT检查发现责任病灶者3.9%,但对多次发作或每次持续时间$1h者查颅脑MRI显示,17.2%的病

6、人有腔隙性脑干梗死,提示MRI优于CT对幕下脑部病变的检出,特别是缺血性坏死灶。有作者认为如果眩晕每口反复发作$5次或每次持续21h者,要高度怀疑脑干梗死的形成,有条件应极早行头颅MRI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3],未经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冇1/3发展成脑梗死,1/3可反复发作,另1/3可自行缓解[4]。治疗主要采取抗凝治疗、扩血管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特别对于反复发作者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研究认为,在各种缺血卒中高危患者中,抗血小板治疗均能够降低严重血管事件的风险[5,6]。钙离子拮抗剂可缓解症状和用于预防发作,本组经治疗67%的病例在2

7、4h内发作完全缓解,97%的病例在72h内完全缓解。说明该病经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参考文献][1]李学佩,谢汝萍•老年和老年前期眩晕[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0,22(3):215.[2]LEWIS,PR.MERRITT'S.神经病学[M]•第10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7.[3]武剑,陈书阁,丁岩•单纯性发作性眩晕性脑干梗死30例临床和MRI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9(2):116.[4]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5]刘春风•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J].

8、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3):243.[6]陈吉香,丁原森,韩安芹•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J]•中国医药导报,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