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

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

ID:46738028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_第1页
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_第2页
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_第3页
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_第4页
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摘要:屮国古代慈善活动很多,它存在的思想基础可以从我国的民木思想、道教思想、儒家的仁义学说以及由域外传入我国并且与我国文化融合的佛教思想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建设很注重民本思想很大程度上发展了我国政府组织的慈善事业。道教的施恩布德等思想引导人们从善。儒家以仁义为问核心引导政府和民间组织慈善事业。后起的域外传入我国并且与我国文化融合的佛教思想以慈悲等为内容不仅引导慈善事业发展并且自身也致力于慈善事业。需要指出的足民木思想、道教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是作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整体一起作为中国慈善

2、事业的思想基础发生作用的。关键词:慈善事业;民本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一、西周以来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丿力来就是作为君、统治者相対立的群体概念而存在的。进入阶级社会后,民的作用就渐为统治阶级所认识。学术界普遍认为,对民的重视是从周朝代商开始的,实际上商朝开国之主成汤对民的重耍性已有所认识,因而采取利民、保民Z策,从而代夏以兴。《管子?轻重法》中载齐桓公与管仲的对答:桓公问管子曰:“夫汤以七十里之毫,兼桀之天下,其故何也?”管子对曰:“桀

3、者冬不为杠,夏不束桦,以观冻溺,弛牝虎充市,以观其惊骇。至汤而不然。夷境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商汤的赈恤饥寒措施,大概可视为屮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开始。然而,商代后期,商王失德,以致重蹈夏桀覆亡之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人提出'徳'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民宜人'的理论依据,黄天无亲,为德是辅”。周文王力行仁政,采取了惠民、保民政策,《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答齐宣王问:“昔者王之治岐也,……老而无妻口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4、。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见,爱护鳏寡孤独之人是周文王施政的核心。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建立以后,历代皇帝在赈贫恤患方面未尝有所懈怠,这以历代会要的记载中可以观知。二、儒家仁义学说“儒家鼻祖孔子倡导的'仁',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冇多种解释,但'爱人'是'仁'的基木出发点”。孔子主张“养民也惠”,即要求统治者施行惠民政策。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说,把“仁”和“义”当作基本的政治范畴和道德规范,并因而把施行仁政提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儒家学说丿力来把“三代之治”为作国家大治的典范,加以颂扬、美化,那么“三代之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盛世

5、呢?《礼记?礼运》载孔子的话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犬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历代贤明帝王和志士仁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社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宋慈善活动的开展,无非是国家的“仁政”或地方有力者的“仁心”所致三、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果报应说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屮国。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逐渐由宫廷流布民间。“中国固有文化仍然是源,而印度佛教文化是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剧状态

6、。频繁的战争动乱不仅给普通百姓带來了灾难,也使统治者们陷于朝不保夕的境地。于是,对人生失望的情绪在社会各阶层中蔓延,寻求精神寄托和灵魂安慰的渴望随之而生。佛教以其独具的教义,迎合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要,因而流传日广,逐渐形成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渐渐佛教教义与中国民族文化和习俗心理相结合,使佛教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构成慈善事业动力机制的是因果报应学说与慈悲观念。因果报应学说是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原理是佛教伦理的“因果律”,因果报应学说对于屮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屮国传统文化屮早就有了类似的思想。《周易?坤?文言》

7、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后文所述,传统道教中也有积善得善、种恶得恶的善恶报应思想。所以,佛教善恶报应学说一旦传入,便引起了共鸣。四、民间善书所宣扬的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屮也不乏劝善去恶的嘉言,如《老子》i书屮就冇“施恩布徳,世代荣昌”、“人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之随形,呼之应声”等。而道教劝人Z言的深入民间,则得益于善书的广泛流传。“所谓善书,是指宣扬伦理道德,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民间通俗书籍。”宋代出现的《太上感应篇》是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著名善书。由于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人力提倡,加上为之作序、作注、

8、作图赞的文人名士“纷起云集”,“乐善者复刷印以分贻朋好”,故而几百年间流布日广,“至于家冇其书”,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被公认为道教善书的集大成者,与《文昌帝君阴鹭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并称为“善书三圣经”。与行善积德思想相应,善书倡导以仁爱侧隐Z心利物济人的慈善行为。从明清时期善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