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33155
大小:6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林斤澜的散文创作浅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林斤澜的散文创作浅论内容摘要:林斤澜的散文朴素、深邃,实屮冇虚、冇空、冇远大、有朦胧、有飘忽,如泼墨山水画,只有站远了看才会产生美感。他的散文里有厚重,有责任,历史与现实穿插着,有虚与实的交织,有幻觉与清醒。他的构思,他的逻辑,乍一看,都与常理相悖,但细看却又在理。关键词:林斤澜散文朴素深邃林斤澜,当代著名小说家,有文坛“短篇圣手”之誉,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2007年获北京作协"终生成就奖”,2009年4月11口逝世,享年86岁。本文不谈他赖以成名的小说,仅以《杂花生树》[1]为例谈谈他的散文。《杂花生树》收录了林斤
2、澜的《点穴》、《世界》、《天籁》、《安息》等六十七篇散文。读林斤澜的这些散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他已看透世事。他的文章入眼,立刻以朴素中的深邃吸引你的心灵。他仿佛是经历了几千几万年世事的过客,对于世间别人难以释怀的种种现象,他能看透,却不会清楚地点明,只要你仔细品味,却又发现,他的观点清楚明白。他以冷静的笔触去写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笔下无悲无欢,无嗔无喜。他的笔下没有歌颂,没有尖锐的批评,他对世事只有客观冷静的陈述。首篇《点穴》中讲三位中学生在一九三八年春夏Z后到了个天高皇帝远的“比做一个冷僻的穴位”的山上进行抗口宣传,然后“
3、这个五不管的穴位,有了开天辟地第一个党小组。这若算做'序幕',这'序幕'可够浪漫的……”其中一个中学生,在这之后,经历风风雨雨五十年,有疑案,有平反。五十年后再上山,乡政府自磨豆腐接待。下了山后,与家乡的子侄外甥闲谈。然后写道:侄甥大都是“知青”一茬,也曾上山下乡;北上大荒,南下孤岛,落到“生活的最底层”。先也“五分钟热情”,以后千方百计,全家做劲调回家乡。前辈回想当年,连前带后,怎么也浪漫不起来,自动抹掉浪漫,又比起知青遭遇,不光是“生活最底层”,还冇生命的危险,却是一厢情愿,怎么说也得是“纯洁”,忍不住强调当年的“纯洁”纯
4、属理想主义,没有掺杂。结果,一位子侄叹口气说“其实纯洁就是愚昧那前辈听來可谓石破天惊。为什么叫《点穴》?那位子侄的话就是“点穴”,点中了那位前辈及许多人的要穴。许多人在寻梦的那个年纪,在某个很长的时段,对形势对政策热烈响应,虔诚地贯彻执行,其至达到狂热的程度,但过了乂是很长的一个时段后,有些人会对当初自己的行为来个自嘲,说自己当初是少不更事。这些话与那位子侄的话并无两样,只是,那位子侄的话更直白,更能击中要害。确实,无论是写作还是现实生活,不但需要有神来之笔去“点睛”,更需要冇人来“点穴”。在《世界》中,作者先写了种种现实与“
5、虚光”、现实与梦幻的感觉,再写“若说原由,说是久居北方十年。其实十年不算久,四五十年下来,也不见得会有更多的吓人的'忽然看來要看是什么样的十年。”然后,接看写道:从肃反开始,随着三反五反,这反那反。放国务会议录音,各级书记部长亲自动员,有的单位摆桌子,铀台布,备清茶,还有的端茶点,点百只灯泡,或请或激或令鸣放。忽然,翻过手来,就把鸣放做成罪行,把这叫做阳谋,坦然说“引蛇出洞十年的结尾是全国上下说假话,空话、大话,把这叫做放卫星。昨天还在说吃饭不要钱,粮食多了怎么办?做酒。也是忽然,也是翻过來,全国饿肚子。难怪云南的竹山和江南的
6、山谷,才隔十年,如同隔世。他的这篇文章,让人联想到许多风云迭起的社会变革,近期的,远期的。无论什么时候,社会的变革、时政的变更,总会让一些人措手不及、意料不到。什么是“世界”?这就是世界。《故里短草》之“翠微山”,末一句“我写百姓意识,岂能少得了怪异。”那他写了什么怪异呢?请看:大约十多年前,到翠微山问路,……有烈士墓焉。……中间立碑曰'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字迹熟悉,却没有签名,没有年月,不知什么战事,因何“牺牲”。于是上下求索,……忽然发现窗框上文字,略显新旧。……核算时日,正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革命叫文化,实质
7、是武斗,……原是自己人,当时分两派。现在事过境迁,当时分两派,原是自己人。都算做为国牺牲,同葬烈士台,共听蟋蟀叫。旁边儿框,年代稍久,籍贯都是山东。他们年轻时,借运动,奉命打地方主义。中年,地方翻过手来,也借运动打回去。打来打去,人也老了,时势也变了,落户本地,儿女通婚,一同赚钱票,秋夜一起步月。都算做“为国牺牲”,“一览众山小”。再那边年代更久远,怎么是抗H英雄,也会落到这里?会不会是自己杀的吧,末后又末后才得到更正,做个“为国牺牲”的烈士吧。有人把走过来的时光,说做“痛苦的、流血的、充满激情的、浪漫而又荒唐的年代”。用了这
8、样长的句子,夹杂着荒唐两个字。在林斤澜的陈述中你会发现,历史、现实,仿佛就是一场闹剧,人类在前进的路途上总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某一时期某一部分人的神圣、庄严,过了长长的一个阶段再回头來看,反倒显得可悲可悯。《天籁》写“那会儿挂在嘴上的语言是六亲不认的”,“街上有把活人围住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