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山词》梦意象和情感特质问题【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小山词》梦意象和情感特质问题晏几道是北宋小令词创作的最后一位大家,他的《小山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而他的词,既不同于秦观词的悲苦绝望,也跟苏轼词的旷达豪放迥异其趣。它所表现的是一种伤感虚幻的情感心态。而这,往往又付诸于梦境来展现。晏几道以其纯情锐感的资质和深挚、婉曲、沉郁的抒情特色,合力造就了《小山词》的纯情品质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将婉约词“哀以思”、“婉而深”的特点推到极处。尤其是晏几道的爱情词,感伤怀旧,痴情怨绝,真挚动人,成就很高。被誉为“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古往今来,被小山词所吸引,被俘获的文
2、人骚客数不胜数。无不惊叹于晏几道的痴情至斯,无不流连于词中梦境不可自拔,对其的研究和争论也不曾止息。一、宋代在宋代,对晏几道的小山词的研究和赏析,对其词中情感或梦意象的讨论还仅限于好友之间,并集中表现在《小山词》自序中。1、好友黄庭坚就针对其自序给出过以下评论:“生平四大痴绝处”——“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摹。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清
3、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并提及小山“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的境况。谓小山:“狭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可见《小山词》的成功,与他痴情是分不开的。2、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叔原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将不可学。肯定了小山的词的成功。3、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称“定非穷家儿语”,李清照则认为晏几道的词“苦无铺叙”,表明她主张词要有铺叙,有情致,还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4、晁无咎曰:“叔原不蹈袭人语,风度闲雅,自是一家。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乃知此人,必不生于三家村中者。”5、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非常欣
4、赏小山词,认为这样的词只有鬼才写得出来。“闻诵晏叔原‘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长短句,笑曰:‘鬼语也!意亦赏之。’”(《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6、陈振孙也在其《直斋书录解题》中说:“其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二、元明《小山词》在元明时期不在仅限于友人之间流传,而逐渐世俗化。对其情感特质或梦境的探寻也更为深入。1、毛晋在《宋六十名家词》中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诸名胜词及删选相半,独小山集直逼花间,字字娉娉袅袅,如揽嫱施之袂。”又说:“晏氏父子具足追配李氏父子云。”2、王世贞认为晏几道之词乃“词之正宗”“作则宁为大雅罪
5、人,勿儒冠而胡服也”可想而知,亦是为小山之才情所绝倒。3、杨慎之于“心”字解读,又考证“三弦”的始于元代等,为当代乃至后世研究小山词有着巨大的贡献。三、清代晏几道的小山词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巨大的突破,研究者不仅针对文笔用语进行探讨,还针对现实进行反思。1、王士祯赞:“欧、晏正派,妙处俱在神韵,不再字句。”2、冯煦评价“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妙。”冯煦称晏几道为“古之伤心人也”,一语点中词人锐感多情、柔婉妍美的感伤特质,并道出其词淡而有味、意蕴深婉的抒情特色。3、陈廷焯曾以“其情长,其味永,其
6、为言也哀以思,其感人也深以婉”“工于言情”“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则无人不爱,以情胜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乎?”举出小山词“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认为其“浅处皆深。”4、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也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尽管清代各词派、词学家的词学观点不同,但他们无一例外的给予《小山词》很高的评价和赞赏,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四、近现代至近现代,逐渐形成百家争鸣的景象。1、王国维感叹词中情感“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词”,乃“赤子之心”,“清真为词中老杜”感叹用情至深。有“大历十子之流”,
7、评价甚高。2、梁启超因其梦境的描绘,称其为“华严境界”。寻一无争梦境,体会人生百态。3、吴梅说:“余谓艳词,自以小山为最,以曲折深婉,浅处皆深也。”4、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5、薛砺若“正代表他一种孤芳自洁的个性和忠纯贞挚的痴情,他仍未失却童心”6、文珍“痴绝的品性更使人为挣脱现实悲剧而沉溺于梦的追求。7、沈琪芳曾说:“童话作家在其童话文本中成为人类潜意识的引领者,他们往往以幻觉的形式创造一个理想的甚至是美到极至的应然世界(即童话世界),以此来弥补现实生活的苦难和缺憾。”8、近代著名词评家陈匪石说:“此在《小
8、山词》中,为最凝重深厚之作……是殆不随人俯仰者,其别有伤心可知。”9、唐君毅先生说过:“有一种非常心态中之人生颠倒相,可称之为虚无幻灭之感中之颠倒相。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或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