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28044
大小:7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7
《智慧校园应用框架设计与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智慧校园应用框架设计与建设摘要:阐述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支撑技术一一RFID、EPC、无线传感器网络及云计算等,提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应用框架,并分析了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关键词:物联网;RFID;WSN;应用框架;智慧校园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1-7114-03校园信息化发展历经了网络化,数宁化,信息化等各阶段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目前和未來,校园正在进入智慧化建设阶段。智慧校园通过透彻的感知,高速的互联,面向服务的运算,实现更实时的控制,提供更便捷的服
2、务,制泄更科学的决策,从而营造绿色、和谐、高效、舒适的校园环境。1智慧校园建设的支撑技术1.1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指利用条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1]。关键技术涵盖物联网架构技术、统一标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服务与算法、硬件、功率和能量存储、安全和隐私技术及标准等方面。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讨论:感知层负责通过対条码、电子标签、传
3、感器、智能卡等在内的自动识别与近场通信技术进行信息采集,核心技术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传感网自组网技术;网络层负责完成对感知层所收集到的信息向数据中心的传递任务,通信网络包括•有internet>WIFI以及无线通信网络等,核心技术包括局域网技术及广域网技术;应用层是构建在物联网技术架构之上的应用系统,主要完成对网络层传输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智能决策和提供服务,核心技术有专家系统、云计算、API接口、GIS、ERP、垂直行业应用、系统集成、资源打包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包括:1)射频识别(RDIF
4、)技术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也称电了标签技术[2]。RFT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丁十预,可T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最基本的RFID系统一般由天线、读写器、感应标签和相应的应用软件组成。2)编码技术物联网是全新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这需要从公共物联网的角度探讨物品的编码方法,使全球物品都纳入到统一的
5、编码之中。编码技术包括EPC、条形码、国家物品编码休系等[3]o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是新一代的产品编码体系,相对于可标识一类物品的条形码,EPC可标识到同类物品中的每件单品,通过附着于需跟踪物品上的射频电子标签,可全球流通并对物甜进行识别和读写,实现信息的传递。EPC码中包括物品的•些基本信息及简要参考信息,可通过与后台数据库相连,实时获取EPC码对应的物品详细信息。3)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传感器属于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是物联网中采集信息和实现现实世界感知的重要设备,是人类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类传感器的
6、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成物联网中感知层的基木条件。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WSN技术主要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三部分构成,实现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等功能。在实际应用项目开发屮需考虑实用性,在设计WSN时,耍充分考虑传感网中的传感器功耗、节点供电、节点寿命和节点失效等问题[4],选择最优可行的解决方案。1.2云计算技术在物联网中,从感知层采集了大量的数据,需要运用云计算技术,处理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智能分析,以实现各种
7、不同的应用需求。云计算将数据存储于云上、软件和服务置于云中、构筑于各种标准和协议Z上,可以通过各种设备获得[5]。通过云计算模式可以帮助实现高效、动态、大规模扩展的计算处理能力。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又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第二大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建设虚拟实验室[6]。2智慧校园总体应用框架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为师生构建的一个集教学、管理、科研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7]。主要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
8、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