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19255
大小:7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探討原州區旱災及抗旱減災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討原州區旱災及抗旱減災措施摘要:幹旱歷來是原州區最嚴重、影響范圍最廣、發生最頻繁的農業氣象災害,實踐證明隻有建設以農業、水利、生物等多種措施相結合的科技抗旱、防旱體系,才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關鍵詞:幹旱災害;降雨量少;蓄水工程;節水灌溉幹旱歷來是原州區最嚴重、影響范圍最廣、發生最頻繁的氣象災害,是威脅當地人們生活和農業生產的重要災害,嚴重制約著全區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穩定。據不完全統計,從公元前71年至1990年,全區共發生有資料記載的大的幹旱災害70多次,其中特大幹旱災害43次。建國後的5
2、0多年間共有27年發生過中等以上的旱災,都給當地農業生產、人畜飲水造成瞭慘重損失和極大困難1原州區幹旱災害1.1幹旱的季節性分佈原州區幹旱一般呈季節性分佈,根據歷年所發生幹旱的時間和特征來看,以春旱最為頻繁,旱情嚴重年份以春夏連旱為多,秋旱發生頻率相對較低1.2不同等級幹旱區域分佈根據全區地形地貌區域特征和分佈概況以及降雨時空分佈特點分析,降雨量由南部開城鎮540mm向北部七營一帶遞減至350mmo按區域劃分:由南向北,開城鎮以南為半幹旱半陰濕地區,開城到三營片區為半幹旱片區,三營以北至七營為幹旱片區。年
3、降雨量分佈為:半幹旱半陰濕片區540-480mm,半幹旱片區480^410mm,幹旱片區410^350mmo從時間分佈來看,南部半幹旱半陰濕區主要是春夏旱、秋天多雨,半幹旱區以春旱為主,夏、秋旱時有發生,幹旱片區以春夏旱為主,秋旱時有發生1.3幹旱年發生頻率幹旱年發生頻率為64%,即平均三年一遇,符合當地群眾所說的“三年兩頭旱”的規律;大旱年份為36%,即平均五年一遇1.4春夏幹旱春夏幹旱(4・7月)最為頻繁,且以春夏連旱較多,危害也大,春夏連旱年份平均為三年一遇,夏秋連旱或春夏秋三季連旱情況較少,平均四
4、年一为1.5秋旱秋旱發生較少,平均三年一为,但秋旱嚴重影響翌年收成,危害性較大。近30a來最嚴重的秋旱發生在1972年和1980年,又接連第二年的春季大旱,造成農業嚴重歉收2旱災發生的主要原因2.1年降雨量少境內年平均降雨429.70mm,且分佈不均,7-9月份降雨占全年的61%,作物生長期的4・6月份降雨僅占全年的25%,且經常出現秋、冬、春連季幹旱2.2蒸發量大年平均蒸發量1100mm,在作物生長及成熟期的3・9月份,蒸發量最大,占全年蒸發量的79.50%2.3風沙天氣頻繁出現大風揚沙天氣年平均日數2
5、1.90d,最多47d,沙塵暴天氣年平均9次,且多數集中發生在3-5月,加劇瞭旱災的形成2.4抗旱水源少,蓄水庫容相對不足全區水資源短缺,人均、畝均水資源量均低於自治區平均水平,全年水庫、塘壕、水窖蓄水不足1500萬m3;在降雨的7-9月份又恰逢主汛期,由於大多數水庫帶病運行,設計標準低,必須空庫迎汛,導致蓄水長期不足,容易發生幹旱2.5抗旱設施老化失修,抗旱資金不足水利工程多建於上世紀60、70年代,淤積嚴重,供水能力低,一些機井,截、弓I、提水源工程機電設施運行年久,由於缺少維護資金,設備老化失修,完
6、好率和利用率僅為40%,加之灌溉費用不能及時收取,抗旱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3抗旱減災措施評價3.1建立抗旱責任制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分級負責制和部門負責制。各級政府常設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辦公室,按照正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的要求,加強基礎工作和信息建設,提高旱情監測和工作水平3.2狠抓農田基本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擴大坡改梯、旱改水耕地面積,積極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建立旱地農業耕作新體系,同時采用季節性深松、翻耕、倒茬、打碾、壓埴相結合和耕耨相結合的耕作措施,以蓄積土壤耕作層的水、月巴、氣、熱,起到保嫡抗旱,
7、保土、保肥的作用3.3調整作物佈局改善大面積單一種植的結構,引進、推廣、選育高產抗旱作物新品種,采用搶墻種植和鋪膜、點播與坐水種相結合的措施,以提高耕作層土壤水分利用率,增強作物內在的抗旱能力。建立旱地作物栽培新體系、由單作重茬向科學輪作過渡的用地新體系、耐旱作物品種培養新體系,並采取科學的營養液浸種和藥物拌種等抗旱措施3.4加大蓄水工程建設力度,積極引調外水充分利用每年冬春農閑季節,組織群眾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疏浚河溝、深挖池塘,增加蓄水工程。對有補給水源的河道,要加強監測,在不影響防汛安全的情況
8、下,適時適量蓄水,盡可能提高蓄水位,盡量多蓄水,以彌補水資源的不足3.5加強節水灌溉工程維修改造改造及維修現有的灌溉設施,開展小畦灌溉,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擴大節水灌溉面積。同時,積極采用防滲渠、噴灌、==微灌等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機井、揚水站等水利設施,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完善用水管理機制,推進節水灌溉體系建設步3.6加緊小流域綜合治理及退耕還林(草)工作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建立營造濕地、綠地等生物抗旱措施體系3.7利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