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16350
大小:7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明清时期嘉应州客家人移民入台原因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明清时期嘉应州客家人移民入台原因探析【摘要】明清时期广东省嘉应州的大量客家人东移到台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宗族和家庭又有不同的原因,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嘉应州镇平县陈氏为例,探究其入台原因。主要从生存环境的恶劣,政府政策的影响以及客家人的冒险与探索精神着手进行简单探讨。客家人的迁台对于台湾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关键词】嘉应州;客家人;移民入台台湾的客家人遍布于台湾各地,据“行政院”客家委员会1997年度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指出:客家的人数多达427.6万人,在台湾2300万人口当中,台湾客家人口比例高达18.6%0在明清时期,大量的客家人移民台湾进行垦殖,根
2、据研究,台湾的客家人大多数是从福建和广东移民过去的,其中广东居多。陈运栋先生所著《台湾的客家人》一书就有记载:古嘉应州属(包括镇平、平远、兴宁、长乐、梅县等县)的客家人占最多数,约占(全部台湾客家人口的)二分之一。[1]显而易见,嘉应州的客家移民当属最多的。笔者以广东省嘉应州的陈氏为例,主要探讨嘉应州的客家人移民入台的原因。陈氏,原居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坊社横龙岗,祖堂称为“新屋下”。他们是在清乾隆年间渡台,定居于台湾北路淡防厅竹南一堡中港隆恩佃番婆莊(今头份蟠桃里)陈凤逑派下一系。在明清时期,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特别是在自古以来安土重迁的观念就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为何广东
3、和福建籍的客家人愿意选择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一片未知的土地上进行垦殖呢?笔者在前人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陈氏为例,简单分析总结出几点原因。第一,广东嘉应州的田少山多、人稠地狭的生存环境使得客家人不得不另迁他地。王东教授在他的《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一书中引用施坚雅教授的“区域系统理论”,解释,即“传统的中国可以分为九大宏观区域。每个宏观区域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传统的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节律,就是由这九个宏观区域的共同发展所决定的。当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高峰时,就会吸引其周边的人口,导致“边际区”的人口向“核心区”迁移”。[2]由施坚雅教授的这一理论可以推出,当时的客家
4、人移民到台湾是由广东和福建的发展周期所决定的。当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收缩,由于生存资料的竞争开始加剧,生存环境也变得恶劣,就不得不进行迁移。嘉应州(今梅州)的地形现在从地图上仍可以一目了然,有80%为丘陵山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一情况造成了当地居民的可耕地非常的少,造成了“虽有健耦肥牛,苦无可耕之地”的尴尬处境。在这种条件下,许多居民以佣工种田为生赶赴台湾。镇平县的陈氏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迁移入台的。乾隆年间陈家迁台前的陈家锡亿四子分产,第四子华標所分的家产:1•粉林子楼房下间一间,两层横屋合面一截;2.屋后松树下屋一间;3.田租,土名麦蚯第三份二斗五升,大小二蚯,
5、古井右边蕉头园地一块。[3]由此可以看出,陈家的家产已经是越来越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发展。而清朝初期的台湾一府四县,土沃人稀,尚可容纳一些人口。闽粤两省与台湾一衣带水,移民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生存环境的改变是首要的原因也是根本的原因,若不是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是不愿意远离家乡的。第二,政府的政策对于客家人迁入台有重大的影响。客家人大量迁移台湾,据文献记载应该是康熙二十年以后的事,在这以前也有但是却非常的少。为何康熙二十年以后能有大量移民进入台湾呢?我们都知道在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台湾,其势力一直
6、盘踞在台湾与清廷形成对抗,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平定台湾以后,在清政府对台统治之初,由于担心台湾在成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故而一直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统治政策,很严格的管制人民间的往来。其政策如下:1•大陆人民渡台需领照单,经分巡台厦兵备道稽查,再得台湾海防同知验可,始许放行;2•来台谋生的移民,不准携带家眷;3•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4]由于第三项的规定,渡台的客家人惠州和潮州的很少,大多是嘉应州属的客家人。这就是台湾的客家人嘉应州属的居多的原因之一。但初期入台的客家人多是春时往耕,秋成回籍,只身去来并不携带家眷。但清朝后期,又由于海禁渐严,归来再去就变得越来
7、越难,而使客家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田迁往台湾定居。这仍然是政府政策而导致的结果。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关于康熙二十五、六年间广东镇平、平远、兴宁、长乐等县民渡海赴台的叙述,一直为学者广泛引用,其内容如下:“熙二十五、六年间开始,广东嘉应州之镇平、平远、兴宁、长乐等县民,渡海来台湾,企划于府治附近从事拓殖时,发觉已归闽人占有而无余土,仅于东门外边垦殖菜园。正求活路时,于下淡水溪东岸流域发现有未拓草地,乃相率移此,协力从事开垦,田渐次增大,生齿日繁。本籍民闻之,接踵移来者倍多。”[5]陈氏也是其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