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16186
大小:8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7
《明郑遗民书写澎湖诗作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明鄭時期的古典詩淺探一遺民詩作之矛盾情結一、前言自明朝末年後'鄭成功在明亡之際,為延續漢民族文化,轉而闢地東都,一時豪傑之士及士大夫隨之東渡者,人數眾多,這些明朝遺老不僅是忠貞之士,亦是明朝文人之精粹,如徐孚遠、王忠孝、沈侄期、盧若騰……等人,及有「海東初祖」、「台灣文獻初祖」之稱的沈光文,這些文人皆具有中原傳統文化文人之精神,及不事二主之堅毅的態度。而因歷史的因素,使其轉換生活的空間,從中國本土遷移到台灣島,這樣特別的遭遇及時代背景,進而創作出屬於明鄭時代的遺民詩作,而這些詩作也因而具有了與歷史相呼應的生命力。而何謂遺民?王德威曾說,「移民背井離鄉,另覓安身立命的天地;殖民受制於異國統治,
2、失去文化政治自主的權力;遺民則逆天命,棄新朝,在非常的情況下堅持故國之思。」I而遺民的形成多因是忠君愛國之情使然,為抗拒新朝代的來臨,歷史上只要朝代興替之際,必會出現一波遺民潮,有些遺民寧願遠避lLj林,「不食周粟」;有些則糾舉民兵,企圖復興舊朝。而明鄭這群遺民就是因為抗拒清朝統治而避居台灣,並以鄭軍為師,欲恢復其舊國志業。然而隨著軍事的戰敗及偏安局面的形成,漸漸的這群明鄭的「遺民」也無奈的接受了「移民」的身份。這樣的遺民意識在明鄭這群遺民詩人上,在面對自身想極力維護的漢族文化傳統逐漸失去主體性的情況下,將呈現出怎樣的心路歷程?而這群明鄭詩人正是台灣歷史上首次遺民意識的出現,不管在歷史因素上
3、或文學性上,這些詩人創作的詩作,都有其研究的價值。因為這些明鄭文人的詩作完全能顯示當在其詩作中顯露時因「遺民」身份的心境,其為復興漢族慷慨激昂之精神、或懷念故國家園之惆悵、或隱然安居田園的心境,「遺民」的心境轉換、矛盾不安及無奈的情結二-欲振乏力的矛盾情結一復乎?偏安乎?一個朝代的衰亡,所遺留下的孤臣孽子,其內心仇敵之憤慨,其欲要復興舊朝之決心,一開始總是義憤填膺、慷慨激昂,明鄭時期更是因滿夷滅了漢民族長期所建立的朝代系統,為了維持漢民族的正統,更顯得明鄭復國之必要;這股信念不僅助鄭延平打敗荷蘭人,期望以台灣為復國之根據地;後鄭經積極推行文治,努力推行生產工作,教化人民,並使軍民安心,以待復
4、國之良機,因那股復國之心讓鄭經得以持續出兵,且不接受招降。這在其詩作都能發現這些明鄭遺民復國之情懷。而強烈的民族意識、濃厚的家國之思,成為明鄭遺老大部分詩作的基調。例如鄭成功的詩作內容大多是驅逐荷蘭人、開闢台灣、急切的中興復國之志;而鄭經則是表達面對前來招降納叛的清朝使節的憤怒;此外包括徐孚遠、王忠孝、沈光文等人的作品'1王德威〈後遺民寫作〉。《重寫台灣文學史》'P81都是由這種精神所貫串。尤其明朝重文人氣節,尊儒學傳統,這些文人怎能甘心於番邦異族的統治?雖時勢所逼,這些明鄭的遺民寧願避居荒島,企求儒學回歸中原的機會,及漢人重執政權的時代來臨。這復國壯志充其胸臆,表現在詩作上,更顯得慷慨激昂
5、。而鄭氏父子身負復國之大業,常是領軍征戰,駐軍於前線可謂是最接近其祖國的時刻,其詩作常常談論到出兵率軍之事,其詩氣必顯得慷慨激昂,而詩的內容往往道盡孤臣孽子盡忠之決心,或國仇家恨之悲痛。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器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鄭成功)2壯士喜從戎,年少橫胸臆。雕弓大羽箭,駿馬黃金勒。銳氣衝斗牛,揚揚意自得。揮鞭逐隊去,前往盧龍域。風沙朝暮起,日光變無色。霜雪飄飄下,山河盡填寒。弱冠從軍來,頭髮今半黑。不辭跋涉苦,矢志在為國。國仇不共戴,直搗轉北極。(〈從軍行〉;鄭經)而在明鄭復國已不只是一個朝代的復興,而是整個漢民族的中興事業,而明鄭詩人
6、在明朝王室移至台灣後,當時算是漢民族文化的代表,他們時常以詩名志,不乏復國思鄉之詩作,而明鄭的遺老在這類詩作中,有的是送友北伐之作,或是寄予希望所賦之詩。如徐孚遠,其在明末文名甚著,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冃鮮明;或王忠孝,其詩的內容,主要以反映明清鼎革之際的時代動亂為主,可納入明代遺民文學的傳統來觀察。從他們的詩作來一窺當時的心境。上宰揮金鉞,還兵樹赤旗。留閩紆勝略,入越會雄師。制陣龍蛇繞,應天雷雨垂。一戎扶日月,群帥奉盤叵。冒頓殘方甚,淳維種欲衰。周時今大至,漢祚不中夷。賜劍深鳴躍,星精候指麾。兩都須奠鼎,十亂待非熊。煙閣圖形偉,殷廷作楫遲。獨傷留滯客,
7、落魄未能隨。(〈送張宮保北伐〉;徐孚遠)今夜東州月,初升色皎皎。晴空杳無雲,碧曜當天焙。四顧望霽輝,萬戶爭歡叫。燔火難為光,餘氛莫敢攪。天公似有意,明興為之兆。(〈東寧中秋有感〉;王忠孝)但以明鄭的詩作去分析,有時遺老的詩作多懷有懷鄉思念之情,少了慷慨之情,卻增添了許多無奈的戚覺,隱含著對復國之路顯得絕望沮喪之戚。除了因其並未參與戰事,較無法戚受前線戰事的頻繁及面對殺敵仇恨的情況,無法體會出那種回歸祖國的可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