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ID:46715177

大小:6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_第1页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_第2页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_第3页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_第4页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摘要】总结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1•重视舌诊,四诊合参;2•肝脾同治,重在健脾;3•治理脾胃,痰气同治。李老擅长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肝硬化等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临床疗效卓著。【关键词】脾胃病中医治疗李成光李成光,琼海市原中医院副院长,是第四批全国师带徒名老中医之一,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和带教工作40余年,他博览群书,研究造诣颇深,学术经验颇丰,临床疗效卓著,尤其是脾胃病的辨证施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拜李老为师,成为李老的学术继承人之一,侍诊于李老左右,习诊抄方,受益匪浅。现将李老治疗脾胃病的体会浅述如下:1重视舌诊,四诊合参

2、观察舌象是中医诊疗的传统经验和特色,是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可靠依据[1],在脾胃疾病的诊治中更是占有重要的意义。临床疾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有阴盛格阳、邪热郁伏等虚假Z象表现出来,但舌上苔色表现一般较为明显直观,在诊疗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⑵。如《伤寒舌鉴》曰:“邪气入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况阴盛格阳,与邪热郁伏,多有假证假脉,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厚、薄,昭若冰鉴,无所遁形。”再者,舌象与脾胃有着尤为密切的联系。如《形色外诊简摩》曰「'苔乃胃气Z所熏蒸。”舌苔禀胃气而生,舌质赖气血充盈,舌辨别滋味与消化功能有关,然而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为后天之本

3、、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舌象的形成和变化亦是脾胃功能状态的反映——“舌为脾胃外候”。因此,通过对舌象的细致观察,可以判断脾胃的盛衰、寒热与强弱,分析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才能够更好地做到药到病除。对每个患者,除了细问其病情,按其脉象,李老无不特别细察其舌象,以辨其脏腑盛衰,辨别病位深浅,辨清疾病性质,并以舌象的状况作为辩证施治的重要依据。2肝脾同治,重在健脾五脏六腑之屮,肝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主疏泄气机,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条达,肝失疏泄则脾胃的运化转枢失职。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指出:“以肝属木,木气从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

4、“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亦云:“土得木而达”。若肝失疏泄,木气郁结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失和而发病;或疏泄太过,横逆而犯,脾胃受戕;或脾胃虚弱,肝木乘Z,气乱为病。在临证中,症见胃胶胀痛,痛引两胁,烦躁易怒,喜太息,暧气频作,气怒诱发则痛加重,排便后重,感嘈杂泛酸,脉弦等。李老提出:肝喜条达,恶忧郁,故用药要选轻清之品,以舒畅气机,如厚朴花、麦芽等,且理气药多辛燥,易伤肝阴,李老常于方中重用白芍、甘草,以取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意,以理气而不伤阴。若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加强疏肝理气止痛;若暧气频发,可加

5、沉香以顺气降逆;若气郁日久,泛酸嘈杂者,可加锻牡蛎、海蝶虫肖、左金丸以疏肝清火制酸。例1:李某,女,32岁,银行职员,2010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大便时干时稀5年,解粘糊状便1月,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频数,1」5-7次,质稀,脐周时有隐痛,里急后重,纳少,眠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左脉弦数、右脉细滑。平素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大便常规:粘液状便,白细胞6个/HP,红细胞4个/HP,隐血(+)。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久痢,证属肝郁脾虚,湿热内阻。处方:白术12g、党参20g、茯苓10、白芍15g、香附10g、黄苓15g、郁金10、蕾香10g、廿草6g。连服7剂,每

6、LI1齐!J。1周后复诊:大便频数、质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完全消失,胃纳尚可,仍疲倦乏力,稍感口干,眠差,原方去香附、蕾香,加酸枣仁20g,鸡内金15g,连服3剂后,患者面色逐渐红润,精神明显好转,睡眠改善。1月后无特殊不适,心情舒畅愉快。3治理脾胃,痰气同治李老认为脾胃病病于脾胃。脾为万物Z母,气血生化Z源,后天之本。脾气健运,散精微而运湿浊。若脾胃虚弱,则聚湿生痰,加之海南地处岭南多湿Z地,痰湿易困于中焦脾胃,使得脾的运化升清、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职,而导致运化失司,升清降浊失常等脾胃病变。李老在临证过程中,总结岀脾胃病多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症见乏力、纳呆、便澹、口淡无味

7、、舌淡、脉弱等。李老提出:脾胃之为病,又多有痰浊作祟,因痰浊作为脾虚之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使脾胃后天Z本受损。说明“虚”和“痰”是脾胃病的重耍发病因索。脾虚为生痰之本,痰为致虚之标,两者环环相扣,贯穿于脾胃病变过程中。因此,李老主张脾胃病证宜标木兼顾,痰气同治。见脾虚为病,知脾虚生痰,痰浊又困脾,必当化痰降浊,以助脾健运,否则一味健脾,而忽视由脾虚所生之痰浊,则痰浊仍有可能留而为患,成为困脾Z邪,使脾失健运。故若在脾虚论治上重视化痰降浊,则可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