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01357
大小:6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6
《探究式学习在“力的合成”教学中的尝试与反思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式学习在“力的合成”教学中的尝试与反思物理课程难教又难学,物理教师教起来不易,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说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着差异,也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许多研究者关于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探究式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将物理学科的探究本质与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物理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从原有的认识出发,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真正成为探索物理世界的主体。它与启发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启发式仍然将教师放在主体地位,学生要靠教师来
2、启发,因此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局面。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明确研究的问题,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做出假设或预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以及把自己的结论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扩展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涉及到深层次思维过程结构的重组和元认知意义上的建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口己学习的控制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物理。我带高一年级
3、四个班物理课,一个基础不错的班(3班),三个平行的普通班(4、5、6班)。结合高一学生的特点,认真分析了“验证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堂实验课,我认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以实验为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激发学生利用探究性学习完成本实验的积极性。2.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及力的图示等有关知识点,学生完成本节实验所需知识上的梯度不大,为学生利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实验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树立了信心。3.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分组实验,此时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验有利
4、于学生对高中阶段物理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开展探究性学习开了一个好头。我认为可以利用这节实验课做探究性学习试验。为了对照,安排3、4、6班开展探究性尝试,5班则继续用传统教学方式。下面就是我关于“力的合成”一课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分析和一些反思。根据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我初步确定“力的合成”分四节课进行:第一节,准备与尝试;第二节,实验与研究;第三节,总结与提高;第四节,巩固与练习。这里重点谈谈前三个环节,因为探究性活动主要体现在这三个环节中。(-)自学与准备4班:铺垫基础知识后直接提岀最终目的,探究的梯度较大。(1)我
5、先进行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讲解,复习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指出如何判定是合力一看作用效果。为此举了两个小孩和一个大人分别提一桶水的例子,以五人一组编为12组选出组长;(2)提出实验任务:如何判定合力一找出分力和合力的关系一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一得岀结论一分析误差;学生分组学习,根据提供器材设计实验,并通过尝试来完善(设计过程中,各组可以互相交流)。实际上,许多组学生太急躁,没看儿分钟书,就开始动手,准备不充分,导致后面困难重重。他们以为教师还会像初中那样提示、讲解,再提示、讲解,没认真看书,盲冃操作。另外,不少学生从心理上
6、长期把实验当成是动手好玩的课,导致某些小组尝试的目的、方向不明确,因而也难以完成有效的实验设计。还有两组学生自学开始后,不知道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原来他们在下面玩弄器材,当被告知任务后,又发现这两组学生连力的图示这一初中知识也没过关。以上表明,开展探究性学习,首先要保证使学生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否则探究性学习将成为空话。6班:与上个班不同的是,没有一步到位,而是要求学生先用力的图示表示弹簧秤拉力,再验证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最后思考互成角度两力的合成该怎么办。相比之下,这样降低了探究的梯度。由于作了铺垫以及明确
7、提出了比较基础和渐进的任务,学生的尝试效果和任务完成较好,尤其是能明确运用力的图示完整表达拉力。可见,即使是探究性学习,也不可难度过大,造成学生难以攀越的梯度,挫伤学生的研究热情。3班,作为有较好的基础的班级,要求和4、6班一样,但也做了力的图示表达拉力的铺垫。本班学生参与度很高,同时遇到问题后,能很快回到书本老老实实自学和商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较浓。但是,当需要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该班学生也显得缩手缩脚,没有系统思考和安排,缺乏独立分析和大胆质疑的意识。同样,在后面的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素养,也能较顺利地操
8、作实验,但在处理实验操作的细节和分析实验结果吋,并没有体现出更多的创新之处,比起其他班并没有显示出与传统学习方面同样大的优势。由此看来,创新能力和扎实的知识基础并不完全成正比,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培养体系,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二)实验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