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思品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思品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新课改下实现思想品徳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基本措施。[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改;有效性新课程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是欣喜的背后,不难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由于在某些程度上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很多思想品徳课堂
2、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课堂教学缺少生气,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思想品徳课的教。总的说来,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
3、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性是教学的“命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木要求。那么,如何提高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才能使初中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呢?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它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体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面一些措施来达到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不是教师表演的道具和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的引导最终形成一种师生
4、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等多向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第一、调动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学堤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同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如: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法律部分知识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T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T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丁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
5、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决心学好法律常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第二、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传统教学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课堂变成''讲堂”,教师变成了“讲师”,学生则成“看客”、“听客”。这样学生独立性不断消失,依赖性越来越强,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如:我在上初思想
6、品德《自我负责》时,打破常规一框题定讲的模式,按“自学-讨论、质疑-演讲”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学,提岀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收集归类。第二课吋: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归纳。第三课时:教师让学生以“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屮学生”为题撰写小论文,市学生组织演讲,教师做听众,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间的互动、互联、互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独立性,使学生明白,我能学并觉得很好。第三、发现独特性,由“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一刀切”现象十分普遍,这种“齐步走”式的教学,严重束缚
7、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压制了学生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发现学生学习的独创性,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我们应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来确立教学目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