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ID:46698975

大小:650.5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11-26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_第1页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_第2页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_第3页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_第4页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清末民初的文学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导期,是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准确的说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

2、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文化文学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1917年。(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提出文学的变革。同年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是文学革命的开端标志。胡适的“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阐释文学的进化论,判定文言文为“死文字”,提出以白话

3、文取代文言文。胡适侧重于从语言、形式谈论文学变革。资料: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 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 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资料: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

4、文学史》等。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陈独秀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2)“双簧信”1918年,五四文学革命之初,为活跃文坛气氛打破寂寞,《新青年》人为地制造了一次“文学革命的反响”。先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旧文人口吻,汇集各种反对新文学的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再由刘半农据此撰文《答王敬轩》逐一驳斥,以此引发了文坛上新旧思想的一场大论战。(3)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

5、扩大,改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轮流编辑。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1919),认为新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周作人从人道主义观念谈论文学变革。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1920)(5)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青年》4卷5号),同期《新青年》正式改用白话。1919年下半年,全国白话报纸据统计达400种之多。1

6、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晨报副镌》《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二、新旧论争五四时期,西方近二三百年的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先后涌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知识界的中西、新旧之争。五四时期的守旧派往往是“学贯中西”的守旧派。如“辫子教授”辜鸿铭。1.与林纾的论争:1919年初,林纾写了《论古文之不当废》《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等文以及《荆生》、《妖梦》等小说,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说白话文“鄙俚浅陋”不能用来写文章。新文学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7、蔡元培发表《答林君琴南书》、李大钊写了《新旧思潮之激战》。资料: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富贵功名,视若弃灰”。戊戌维新前,林纾友人谈新政,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兴办女子教育,宣传爱国思想。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