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

ID:46698646

大小:6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_第1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_第2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_第3页
资源描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33例西药治疗,对照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活检复查有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o结论:屮医屮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临床症状的缓解和胃黏膜的恢复疗效满意。【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治疗;疏肝解郁;消痞和胃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2-1870-02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B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痞证”、“胃脫痛”范畴

2、,本科自2005〜2007年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经中医中药辨证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34〜65岁,平均49岁,病程1年5个月〜6年6个月,平均3年7个月。对照组3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1]:胃镜表现:黏膜颜色呈灰白、灰黄、灰或灰绿色,深浅不一致,红白相间。血管透视轻者可见黏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黏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有时犹如在黏膜表面上,易与皱嬖相混,胃底贲门的血管正常也可见到。病理诊断标准:固有腺体萎

3、缩,减少1/3以内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黏膜肌层增厚,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纶(可有或无),固有膜炎症(可有或无),淋巴滤泡形成(可有或无)。1.2.2屮医诊断标准[2]:(1)临床表现以胃胶部痞满为主证。(2)纤维胃镜与病理双重检查,并以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准。(3)发病特点:多有反复发作病史,或有进行性加重的表现。(4)其它理化检查:胃液分析、血清胃泌素、免疫功能、血常规等。凡具备以上第(1)、(2)项,参考笫(3)、(4)项及其他症状,舌苔、脉象,即可诊断为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1.3治疗方法:治疗组基本方:半夏12g,川连6g,黄苓12

4、g,干姜12g,太了参20g,炙甘草9g,柴胡12g,炒枳壳15g,制香附10g,川12g,口芍18g,木香12g,砂仁10g,佛手12g,香椽皮12g,水煎服,R1齐!J,早晚两次服用。随证加减:气郁不爽、饱胀纳差,去太了参、甘草,加郁金、鸡内金、神曲、麦芽;肝胃郁热去党参、干姜,重用川连,加连翘;胃阴不足去干姜、木香、砂仁加石斛、玉你沙参、百合、淮山药;吞酸嘈杂加乌贼骨、川贝。疗程3个月。对照组:铝碳酸镁片500mg/次,3次/天,口服;莫沙比利5mg/次,3次/天,口服。疗程同治疗组。1.4疗效标准:疗效标准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标准[3]。痊愈:临床症状、体

5、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工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牛•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2治疗结果2.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1%及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o2.2两组

6、治疗后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疗效见表2。治疗组及对照组胃镜及病理学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71.1%及4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o3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以痞满灼痛为主证,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少数病例演&为癌变。本病病因多见于饮食所伤、郁气不达、忧思郁结,导致邪热犯胃、胃失和降、寒热互结Z症。我市地处浙东南沿海,海产品丰富,居民喜食海鲜,过饮啤酒,FI久易导致脾胃受损而发病。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肝主疏泄,助其脾胃运化Z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Z用。若肝郁气

7、滞,补可乘侮脾胃,脾胃不健,肝气常易乘虚而入,出现肝木侮土,导致肝胃不和,肝脾不调之状。治疗采用疏肝解郁、泻热消痞、和胃降逆Z法。药用半夏、黄连可散结、止呕,以治痞满、呕逆,干姜辛温散寒除湿,黄苓苦寒泻热,太子参、大枣补益中气,甘草补脾胃调和诸药,柴胡、炒枳壳、制香附疏肝理气,川苇、白芍、廿草活血,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泻热消痞、和胃降逆、疏肝解郁Z功。参考文献:[1]王季圻•疾病诊断标准[M].第一版•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573.[2]李乾构,周学文•实用中医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