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就业指导网络学堂课后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就业指导网络学堂课后总结曾几何吋,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吋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述没冇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屮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孑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
2、孑盾,实质是高等教冇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屮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屮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丽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比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怵I难局面。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
3、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來,教育大众化耍求屮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Z—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
4、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來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吋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糟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口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冇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
5、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冇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I専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吋,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屮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
6、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口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丿力。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丿力而轻视实践的倾向。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
7、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冇“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丁•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屮国大学牛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二.作为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
8、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