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卒中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探究

急性卒中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探究

ID:46697121

大小:7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6

急性卒中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探究_第1页
急性卒中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探究_第2页
急性卒中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探究_第3页
急性卒中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探究_第4页
急性卒中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急性卒中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急性卒中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探究[摘要]目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时发生卒中后感染的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寻找可控危险因素及预防急性卒中后感染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参照急性卒中后感染的诊断标准连续收集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对其病历进行数据研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与卒中后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病例中卒中后感染的总感染率为21.2%,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感染(17.9%泌尿系感染(3.1%L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

2、》65岁、住院期间有侵入性操作、使用镇静类药物、未使用0受体阻滞剂、洼田饮水试验分、NIHSS评分35分、ADL评分1.2纳入标准(1)发病在24h以内的急性脑卒中的患者;(2)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者;(3)卒中类型包括: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等五型。②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4)包括反复卒中的患者1.3排除标准(1)发病至入院时间超过24h的脑卒中患者;(2)卒中前或卒中48h内合并感染者;(3)合并有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

3、(4)患有各种急慢性炎症、肿瘤者1.4研究方法制定脑卒中患者感染情况调查表,对纳入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及感染情况统计,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卒中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比较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1d后的神经功能量表评分1.5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进行汇总后均输入计算机,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Z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和率表示,采用X2检验,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拟合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相关的混杂因子,寻找急性卒中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对卒中后感染

4、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交互作用研究时提示,在吞口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低下的患者中应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如无绝对适应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镇静类药物的使用3.3卒中后感染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并不能说明感染加重了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而是反映卒中后岀现感染的这类患者群体有着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更低下的日常生活能力这一特点,且无论感染与否,两者均会随着治疗时间而逐渐恢复,从两者治疗后的数据上看,感染组不如未感染组,说明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卒中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但卒中的严重程度与卒中后发生感染是否相关还需要进一步研

5、究以证实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卒中患者的管理中应当将卒中后感染纳入其中,全面系统的对卒中患者进行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与评估,从多方面入手降低卒中患者的感染风险,提高患者预后[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等.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2]OlajumokeTO,AfolayanJO,OjoKO.Stroke:Criticalappraissalof

6、intensivecaremanagement[J].NigerJMed,2015,24(4):307-309.袁云华,刘丹,沈流燕.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及防治策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187-189.[4]BroganE,LangdonC,BrookesK,etal.Can'tswallow,can'ttransfer,can'ttoilet:Factorspredictinginfectionsinthefirstweekpoststroke[J].JClinNeurosci,2015,22(1):92・97・[4

7、]VargasM,HorcajadaJP,ObachV,etal.Clinicalconsequencesofinfectioninpatientswithacutestroke:Isitprimetimeforfurtherantibiotictrials[J].Stroke,2006,37(2):461-465.[5]WorthmannH,TrycAB,DirksM,etal.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protein,interleuki,interleukin・6andC-reactiveproteinbloodle

8、velsinacuteischemicstrokepatientswithpost-strokeinfection[J].JNeuro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