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83101
大小:4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6
《大学生专业与就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市场调查第六实训小组班级:营销1103第六实训小组指导老师:陈海龙市场调杳第六实训小组一、摘要二、调杳对象三、调杳内容四、调查结果与分析资料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分析五、限制条件六、调查结论与建议结论建议七、调查说明八、附录市场调查第六实训小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就业人群也越来越多,而其中为典型的是当今人学生,大学生是个具有潜在能力的群体,一旦投入到社会将会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但由丁•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专业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就业却难以对口成为人学生普遍的难题,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对在校人学生进行市场调查,深入研究此现象的原因及调查因素。二
2、、调查对象:在校人学生三、调查内容1、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发2、就业未必能专业对口的社会因索和认为因索3、针对大学生面临就业难、对口难如何应对的调杳四、调查结果分析资料分析1、人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己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以及毕业生家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2008年以来,每年人学生的毕业人数都在以几十万的速度增长。从2008年的559万人到2012年的680万人,五年间增加121万人,年均增速约为5%,再加上每年未能就业的人数累加到下一年度给当年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大市场调查第六实训小组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千百万家庭,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也是关系到国家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发胀的大问
3、题。最热门不一定就是最适合。职业生涯规划犹如量体裁衣,是和别人的比一定适合口己,盲目更从只会偏离正确轨道。职场“诺亚方舟'‘其实是以理解为承载,以兴趣为动力,人职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寻找适合自己的诺亚方舟,也就是以自身职业明确性为衡量标准,了解自身的能力、经验和擅长,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找准自己的位置。2、2010届木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高专为59%,均比2009届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仍然低T2008届(本科71%,高职高专61%)3、2010届木科专业门类屮,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5%),最低是历史学(47%)。二高职高专对口率最高的专业门类为材
4、料与能源大类(86%),其次是土建大类(81%),最低为法律大类(33%)o4、具体到专业来看,2010届本科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为建筑学(94%),其次是学前教育、土木工程和临床医学(均为93%);高职高专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高压输配电线略施工运行与维护(均为93%),其后市护理和学前教育(均为91%)图表如下:市场调查第六实训小组2008-20lOW人学毕业生半年后的专业对口率0%10%20%30%40%50%60%70%80%200820092010全国总体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资料来源】:麦克思■屮国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调查结果为了减少
5、调查资料所出现的片面性,我们小组针对性按照男女比例进行调查。按照专业类别的不同进行调查,设计到会计,计算机应用、广告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得到以卜•结果:1、对于大学生专业前景的看法:很有前途、有前途、一般、无前途,人数比例分别占到15%、48%、33.3%、3.4%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0%10%20%30%40%50%60%很有前途有前途一般无前途比例市场调查第六实训小组2、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最主要原因:经调查发现,就业期望太高比率^*30%,就业人数多比率占43%,企业要求高比率占10%,没有找到适合口己的岗位占17%专业不对口的主原因就业期望太高就业人数太多企业要求
6、太高岗位不匹配3、对自C就业形势的看法:经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未來就业充满希望,对于有信心可以找到工作和通过努力找到工作的人数所占比率达到87%、结果分析1、在未來面临就业情况是,在校大学生仍希望以后就业后,与专业对口,因为在校学到的知识如果无法对口就感觉浪费光阴,浪费金钱。他们希望毕业后就业能够发挥所氏,报考专业是由于喜好或者是由于不清楚阴差阳错进错了行,但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对专业逐步了解,大部分大嘘声普遍认为就业前景不错2、据我们调查分析,现在社会大学生迅速增长,市场己出现饱和状态,大学生对自己定位太高,认识不够深,一旦面市场调查第六实训小组临对社会人环境,将无法适应。经调查分析有以
7、下原因:(1)高校扩招,专业人才培养增多,出现供大于求或者结构失衡;高校设置课程方面,部分专业门槛低,专业毕业生互补性较强;学校部分专业培养与学习缺乏经验背景与环境。(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对自我、专业以及职业等认知缺乏或者不足,选择专业不符合自己的特长合兴趣,学习热情不足,造成专业水平不高;部分学生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和自身能力Z间认识并不清;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意识(3)用人单位奢侈用人、追求短期效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