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75181
大小:7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6
《寻本溯源功在课外—漫谈习作指导之备课(特级教师潘文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寻本溯源功在课外——漫谈习作指导之备课特级教师潘文彬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几个年头了,我们仍时常会听到一些语文老师抱怨:“习作难教,难教习作。”可见,习作教学依然是我们一线老师心中的“痛”。通过与老师的交流研讨,我发现老师们之所以畏惧习作教学,主要原因有:第一,对习作的认识模糊,尤其是对“习作是什么”和“习作为什么”这些本原性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习作教学价值的错位。第二,对习作教学的茫然。老师们对习作的备课、上课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备课、上课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或感觉行事
2、,目的性和科学性都不强。有些学校对习作备课、上课都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也鲜有习作课登台,最终导致习作教学在实际工作被边缘化了。其实,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提高习作备课、上课的质量。这样,习作才能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以为,要备好习作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强烈的教学意识,关注怎么教、怎么学,更要具有鲜明的作文意识,思考习作是什么、习作为什么、习作教什么。明代哲人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
3、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备课也不例外。所以,要提高习作备课的质量,就得要先弄清楚诸如习作是什么、习作为什么、习作教什么这些带有本原性的问题。只有把这些本原性的问题思考清楚了,我们才能知晓习作的真谛,这样在备课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抓住关键,把力施在本原上。一、习作是什么最近,我读到一位三年级农村孩子写的一篇习作:我的理想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
4、,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条狗,这样阿妈和我就不怕了……应该说,这是一篇流淌着真情的习作,无论从谋篇构思,还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文从字顺、表达心声的习作,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篇文从字顺、感情真挚的习作,却被语文老师打上了“X”,还写上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的评语。读着这样的评语,我愕然了:真弄不明口,在这位语文老师的心目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什么才是真正的作文呢?殊不知这种断然否定,遮蔽了童心,扼杀了童真,否定了真情,
5、更泯灭了孩子用习作来表达心声的热情,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畏惧作文呢?这种断然否定,其实对习作的一种误读,折射出的是老师的习作教学理念的滞后和苍白O那么,习作究竟是什么呢?这个原木比较简单的问题,现在似乎被纷繁的理念给遮蔽住了。所以,我们在习作备课之前,必须耍潜下心来,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特点,才能够看清楚习作的“庐山真面目”。关于这一点,《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语文课程标准》都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了。这里不妨再来重温一下。J、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
6、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基于以上表述,我以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姓“小”名“习”。习作姓“小”就是说,习作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是儿童自己的一种生活需求,是儿童自己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是儿童自己的情感的一种自然流淌。习作姓“小”意味着习作应该含有如下几个要义。其一,儿童:习作的本体。儿童是习作的本体,也是习作教学的主体。其实,小学生作文应当是儿童作文。因为只有儿童作文,才是属于儿童
7、的;只有儿童作文,才是为了儿童的;只有儿童作文童,才是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也只有儿童作文童,才会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儿童作文应该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受世界、童言表达世界的一种自然倾吐。所以,我们首先得要确立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作文的观念。只有确立了这样的观念,我们才会蹲下身子,用儿童的视野来审视和评价儿童的作文,才能从儿童作文中感受到儿童的独特生活,窥见到儿童的心灵世界,体会到儿童的天真烂漫。也只有这样善待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我们才会在评价儿童作文时,能够心怀赏识,多就少改,保护儿童的习
8、作兴趣,收获儿童的性灵文字。其二,生活:习作的源泉。纶活才是习作的源泉。叶圣陶先&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柯认为:“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來的,而不是挤出来的。”的确,习作应该是从儿童的生活中自然地分泌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挤出来的。儿童没有生活,何以习作?所以,我们还应该要确立生活第一,而不是习作第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