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

ID:46671771

大小:83.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26

上传者:U-7604
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_第1页
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_第2页
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_第3页
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_第4页
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摘要: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传播。温家宝总理10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就是成功的外宣典型,其中,温家宝总理多次引用古典诗词更是历年记者招待会上的一大亮点。本文以温总理记者招待会引用古诗词的翻译为例,探讨外宣口译的传播模式、外宣翻译中古诗词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关键词:对外宣传;外宣翻译;传播学;古诗词;温家宝中图分类号:g22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5008105我国的对外宣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是党的政治智慧和国家影响力、辐射力的重要体现,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不管对外宣传依托什么样的平台,依赖什么样的载体,其宣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1](pl)o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以及传播效果的实现,进而影响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温家宝总理10年“两会”记者招待会答中外记者问就是成功的外宣典型。在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引用古典诗词更是一大亮点。本文以温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引用古诗词的翻译为例,探讨外宣口译的传播模式、外宣翻译屮古诗词的翻译标准,以及古诗词的外宣翻译策略。一、外宣口译的传播模式翻译传播理论认为,翻译木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沃尔夫拉姆•威尔斯指出:“跨语言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其特別之处在于翻译 中涉及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⑵(p55)尤金•奈达也指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3](pl2)他将翻译看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并指出翻译要素包括信源、信宿、信息、信道、噪音等。我国学者吕俊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体的翻译,它们所耍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4]。外宣翻译具有翻译的共性,其传播途径有口译和笔译两种。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传播行为,是互不通晓对方语言的双方得以交流思想,进行和完成交谈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和手段。本文所论的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答中外记者问中引用古诗词的翻译,是译员以口头方式传递源语信息的语际转换活动。本文重点论述外宣口译的传播模式。在口译传播方面,目前学术界主要探讨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地位[5][6],仅有刘宓庆从传播学和语用学视角,提出了口译功能模式,即翻译传播行为模式和交流操控权的转移模式。他借鉴拉斯韦尔的经典传播模式,提出了口译的运作流程[7](p55)(如图1所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第12卷第5期许峰,等: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与古诗词翻译策略——以温家宝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图1口译员对信息传播的操控 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在口译传播中,只有通过口译员的媒介作用,传播行为才能实现。口译是双方或多方对话畅通的唯一途径。依据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关于“谈话”的“合作原则”,刘宓庆对图1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完善,提出了口译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交流操控权的转移(shiftofmanipulativcpowcr)o在交流操控权转移过程中,口译员处于三重合作关系(aibiabi)的中枢位置(如图2所示)。在互不通晓对方语言的双语或多语交谈中,口译是合作原则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口译,就谈不上“合作原则”的实施,更谈不上交流的质量、速度和效果。离开口译为媒介的双向或多边间的信息交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图2交流操控权的转移二、外宣翻译中古诗词的翻译标准温家宝总理在外交场合,经常谈诗论政,妙文佳句信手拈来,尽显中国领导人“诗赋外交”的非凡魅力。英国《泰晤士报》曾评价道:“温家宝是继毛泽东之后,唯一能在公开场合展现对屮国古代文学精深造诣的中国领导人。”①据不完全统计,温总理自2003年当选总理以來,在不同场合引用古今中外诗文名句多达130余次,其中中国古今诗文名句至少有106条。温总理学地质专业出身,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但是他却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2012年5月19日,温总理在回母校视察的演讲中说:“我上大学以后,开始更多地思考社会和人生,除了学好专业以外,我大量地阅读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方而的书籍。”“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⑻正是因为有“读破万卷书”的修炼与学养,才会让我们领略温总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风范,其温文尔雅的外交风采也让人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以期达到的目标。沈苏儒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意思、事实、语气、风格等);“达”——译文须尽可能充分地、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雅”——译文须用规范化的语言,并达到尽可能完善的文字(语言)水平,还要适合译入语使用群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以使译作为其受众所便于理解、乐于接受或欣赏[9]。古诗词翻译的最高境界,则是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标准,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是指诗歌的意境之美,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10](P18)。音美就是要传达原作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形美是指译作要和原作保持同样的形式(长短、对仗)等。“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者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11](P81)由此可见,意美第一,音美比形美重要。外宣翻译不仅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而且是一个国家对 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门面工作”,外宣翻译必须严肃认真,尽量避免各种错误与缺陷。外宣翻译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翻译三贴近”,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2]o其中,“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是对外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原则,为此,从事对外翻译的工作者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悉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由于对外翻译的冃的是让受众明确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因此要做到“内外有别”,在风格、措辞、文化背景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中外差异和外国读者的需求。“三美论”和“三贴近”的有机结合,正实现了对传统的翻译标准“信、达、雅”理论的具体化,为外宣中古诗词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三、外宣中古诗词的翻译策略准确理解诗词佳句已不容易,译成英语更加困难。遵循外宣翻译中古诗词的翻译标准,我们从以下儿个方面来分析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中引用古诗词的翻译策略。(一)古诗词内容信息的准确传递中文外宣材料惯用引经据典、声韵对仗追求语言的音美、意美、形美,相对而言,英语的表达更平铺直叙,客观简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集中表现,准确翻译并传递占诗词内容信息,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首要因索。 例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乂一村。”(陆游《游山西村》)译员:sometimesthingsmayseemprettybad,butifyouworkhard,therewi1lbelightattheendofthetunne1.这是温总理200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在谈及金融危机问题时所引用的诗句,蕴含着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奋发前进,创造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美好明天的决心。口译人员若耍将这句诗“神”和“韵”之美翻译出来要费一蒂功夫,即使翻译出来,恐怕国外听众也要费心思去理解。因此,译员采取“释义”策略,舍弃原诗的艺术效果,将原诗的意蕴从发言人的讲话语境“金融危机”中提炼出来,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意译为sometimesthingsmayseemprettybad将“柳暗花明乂一村”意译为utherewilibelightattheendofthetunnel”,并且增译了插入语ubutifyouworkhard将诗的涵义与记者招待会语境相结合,虽没有传达原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却忠实而贴切地传达了温家宝总理对经济复苏充满希望的信息,使听众立即透彻地了解了引语的含义及温总理的讲话内涵,达到了非常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效果,不失为好的译文。例2:“行百里者半九十。”(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译员:halfofthcpcoplcwhohavccmbarkcdonaonchundrcdmilcjourncymayfallbythewayside・在2010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在会议开始时借用《战 国策》里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意谓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即“不可以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afallbythewaysidev在英语屮意为半途而废,译员运用了语义对等翻译的策略,虽然可取,但“这样的译法不太准确。此句可译为:forajourneyof1OOmiles,90m订esisonlyhalfway.'这种译法似更简洁而准确”[13]。笔者也赞同后者的直译法,简单明了,既让外国受众知道这句是中国古文中有潜在涵义的古训,又让其汲取了正确的信息内容。(二)古诗词情感态度信息的恰当表达我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喜欢引经据典,借以抒情达意。而外宣又是以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为目的的传播形式,所以在传播技巧中借用文化典籍来诉诸感情时,情感移植和情感翻译要适中,既不能多情,也不能无情。例3:“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译员:fortheidealthatiholddeartomyheart,idnotTegretathousandtimestodie・这句古语的含义是:这是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去多次也绝不后悔。屈原在《离骚》屮以此表达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祖国的深爱。在2010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以此《离骚》名句明志,表示要努力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英汉的“九”均表“数之极”, 都有与“九”有关的成语佳句。如"acathasninelives?,,是说猫的生命力很强。汉语也以“九”为多,所以用“九死”,但英语一般要aathousandtimesv才够。译员此处的aathousandtimes采用了化译的手法,不仅数词转换得体地道,准确转述了中文诗句的涵义,也巧妙地顾及了中英文的文化差异,而且更加贴切地传递了说话人的强烈感情。此外还加译了"dear"一词,更突显了温总理珍视党和人民的利益,并愿为其不惜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将温总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例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译员:ishalldedicatemyselftotheinterestofthecountryinlifeanddeathirrespectiveofpersonalwealandwoe・继2003年、2008年记者招待会后,温总理在2012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再一次提到林则徐的此诗句。译员此处的翻译Tifeanddeath”与“wealandwoe"形成对照,不仅传达了诗文的信息内容,而且将其中的感情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來。其中的“irrespectiveof”采用了意译法,表达了温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他对祖国和人民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情感。(三)贴近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在正确传达古诗词所包含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后,还应根据国外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删除不必要的信息以求简洁或补充必要的信 息以求理解。涉外活动佳句的翻译,不必非要传达每个细节,“要尽量避免诠释式的翻译,因为那样会使译诗散文化,导致诗意与韵律全失”[14](p2)o例5:“华III再高,顶有过路。”译员:noma11erhowhighthemountainis,onccanalwaysasccndtoitstop・在2010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在谈及过去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的决心时借用名言“自古华山一条道”,提炼出”华山再高,顶有过路”。华山作为中国的五岳之一,其险峻是人尽皆知的,然而,在这句诗屮,华山并非主要内容,温总理是想借它的高险来说明困难之大。如果译出“华山”,还需介绍一下五岳的内容,翻译显得过于繁琐,这对于外国受众來说是不必要的信息,他们只需知道主要内容即可。并且将爬山比喻成克服苦难,并不难为外国人接受。所以,译员将“华山”这一具体的概念省略不译而释义为山的统称,用"mountain"取代,使整个句子语义更加简单明了。另外,nomatter"将“华山再高”之“再”译出,“always”将“顶有过路”中誓将登顶的气势表达出來,强调了诗词的主要内容。例6:“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刘禹锡《子刘子自传》)译员:myconsciencestaysuntaintedinspiteofrumorsandslandersfromthcoutsidc.在美国记者提及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有关中国傲慢的传闻 时,温总理坦然引用了这句出自刘禹锡《子刘子自传》的古语,意为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温总理以此诗句告诉全世界,中国做了并口还在继续努力做所有可以做到的事情,中国内心坦然无愧,表明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的一贯立场和原则。在此句翻译屮,译员不拘泥于汉语的形式,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需求,准确理解总理所要表达的精神,采用了释义的策略,大胆地增补了主语"myconscience”,并用介词短语“inspiteof”将上下句连接在一起,补充了国外受众所需要的信息,便于其理解。(四)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先生指出:“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12]例7:“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译员:forhundredsofyearsthispaintingchangedthehandsalotoftimes,butiknowthatnowhalfofthispaintingiskeptinthemuseuminhangzhouandtheotherhalfisinthemuseumof,themuseumintaiwan.ihopethatonedaysoonthetwopiecesofthepai ntingcanbewholeagainandicherishthesamewishnotonlyforthepainting,butalsoforpeopleonbothsidesofthestraits.“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是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化用,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这是温总理在2010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问题时引用的,表达了其盼望两岸统一的迫切心情。像这些汉语古语的表达方式因含有中国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不易为英语读者所理解,更不符合其思维习惯,不仅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弊端。所以此句话的翻译重于“达意”。在翻译过程中发生意义的缺失是在所难免的,毕竟两种文化之间有着甚多的差异,某些情况下很难做到意义的完整表达。(五)达到预期传播效果古诗词译文转换时,应慎用遣词用句,不同的选词所传达的效果也不一样,只有注意了它们的区别和使用语境,才能达到预期传播效果。例8:“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译员:differencebetweenbrotherscannotsevertheirbloodties・2010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谈及两岸经济合作问题时,温总理多次深情强调“我们是兄弟”,“小忿”木为“愤恨”,如在极短时间内不慎使用了"minorindignations外国记者会误以为两岸关系的矛盾之深,给其留下不好的印象,译员将其译为 "difference”而不是minorindignations^,则大大缓和了这种印象,对应大陆与台湾兄弟之情,更符合温总理对台湾的亲情,情感的轻重转换恰当得体,语气仿佛故友相叙,倾心交谈,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例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译员:wchavcnofcarofthccloudsthatmayblockoursightaswcarcalrcadyatthetopoftheheight・2010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谈到中美关系时,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来喻指谈判双方应该站得高,看得远,不要为细节所干扰。译员译为wehavenofearofthecloudsthatmayblockoursightaswearealreadyatthetopoftheheight^,译文完整地描绘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而,使听者能在脑海中快速领会说话者的深层含义。也有人后来译为idonotfearthatthefloatingcloudsmayblockmyvision,forwhereislandisthetopofthemountain,基本意思跟前一句差彳、多,但明显“we”用得更合理,比“i”更能拉近谈判双方之间的距离,给人亲切感,塑造了中国亲切友善的良好形象,且“sight"与“height”押韵,体现诗歌的“音美”,更好地达到了预期传播效果。四、结语 对外宣传工作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进行的、以海外受众为对象、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的一项大众传播活动。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对外宣传最直接的形式,更应注重其引用古诗词的翻译,它赋予了古典诗句吋代新意,其翻译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还影响着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今后的外宣工作也有很强的启示与示范作用。参考文献:[1]王银泉•实用汉英电视新闻翻译[m]・武汉:武汉人学出版社,2009.[2]wilss,w.theseienceoftranslation:prob1emsandmethod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3]nida,e.a.,c.r.tabe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C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4]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1997,(2)・[5]杨干福•译员在口语交际中的地位与作用[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2000,(2).[6]刘林军.论同声传译中的译员角色[j].中国科技翻译,2004,(2)・ [1]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屮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温家宝•在中国地质大学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20529(1).[3]沈苏儒•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6]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扌译,2004,(6)・[7]过家鼎•两会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所引诗词的翻译探讨[j]・中国翻译,2010,(3)・[8]陈君朴•汉英对照唐诗绝句150首Em]•上海:上海大学岀版社,2005.注释:①参见《品味温家宝总理的诗词外交风采》,http:opinion,people,com.cngb7014535.html,2008年3月18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