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71290
大小:6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天舒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天舒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天舒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摘要:目的探讨天舒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颈性眩晕60例病人,随机分为天舒胶囊治疗组(A❷)与氟桂利嗪治疗组(B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眩晕、颈肩痛等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及眩晕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均有改善(P<0.05或PV0.01),且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程度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天舒胶囊改善颈肩痛优于氟桂利嗪;随访(1〜3)个月,天舒胶囊治疗组复发
2、3例(10%),氟桂利嗪治疗组复发9例(30%),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天舒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氟桂利嗪,且复发率较低。关键词:天舒胶囊;氟桂剂嗪;颈性眩晕中图分类号:R745.1R28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1011-02颈椎病(CS)是指颈椎骨、颈椎间盘及其周围纤维的慢性肥大性病变所引起的颈髓和颈脊神经根的压迫综合征。国内CS发病率约为3.8%〜17.6%,其中有眩晕者可多达半数以上,给病人的日常生活、丄作带来了极大痛苦和不便。自2006年1月~2007年1月应
3、用天舒胶囊治疗颈性眩晕60例,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病人,符合1993年第一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治疗前2周末服用任何中西药物,未进行任何理疗、针灸等治疗。排除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眩晕。按随机化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天舒胶囊治疗组(A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5岁〜61岁(42岁±7岁),病程6个刀至12年;氟桂利嗪治疗组(B组)30例,其屮男11例,女19例;年龄23岁〜65
4、岁(46岁±10岁),病程5个月至13年。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o1.2治疗方法A组口服天舒胶囊(康缘药业生产)每次4粒,3次/H,并同吋按摩治疗。B组口服氟桂利嗪每次10mg,每晚1次,并同吋按摩治疗。30d为1个疗程。1.3观察项目及疗效标准两组病人均在治疗前后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5项:眩晕16分(眩晕程度8分,频度4分,持续吋间4分),颈肩痛2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满分为30分。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使用时将各项得分删
5、除(不让病人知道评分方法),在医生指导下由病人口行填表,治疗前后分别对总分、眩晕项及颈肩痛项进行对照评估,随访(1~3)个刀,观察复发率。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用配对t检验进行治疗前后量表评分、血压的差异性比较,用团体z检验进行两组间治疗差异性比较,复发率用x2检验进行比较,数据由SAS6.04统计软件处理。2结果治疗后A组复发3例(10%),B组复发9例(30%),两组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评分详见表1。3讨论3.1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颈性眩晕是由各种
6、原因引起椎动脉颈外段血流受影响产牛眩晕。引起眩晕的主要疾病是颈椎关节病。颈性眩晕是间断出现,发作时与颈部活动姿势有明显关系,尤其是前屈或转动头部吋出现明显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及共济失调,部分病人转颈时可出现跌倒发作。发病原因可能有:①颈椎骨质、颈椎关节横突孔的增生及骨赘形成,颈肌、颈部软组织的病变,颈部肿块等引起椎动脉受压后而发山缺血、缺氧导致眩晕。如椎动脉本身有病变、粥样硬化性狭窄、畸形等则症状更易发生。②颈椎退变造成椎动脉侧曲狭窄也可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血管痉挛,导致供血不足或颈交感神经丛受直接或间接刺激引
7、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引起内耳微循环障碍而发病。由于颈椎退变或机械压迫等因素或颈椎退变所致颈椎节段性不稳定,致使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使椎动脉狭窄、折曲或痉挛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痛、偏头痛、耳鸣、听力下降或耳聋、视力下降、发音不清、突发性眩晕而猝倒,并因椎动脉周围有大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可出现自主神经症状而表现为心慌、心悸、心律失常、胃肠功能减退。骨赘挤压颈部交感神经,形成椎动脉痉挛这种间接因素较直接压迫更多见。颈性眩晕表现复杂,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应排除内耳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眼疾患以及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表现的相似症状
8、。3.2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氟桂利嗪是一种长效双氢哌嗪类衍生物,为…选择性钙拮抗剂,可阻滞多种病因所致过量Ca24-进入细胞而造成细胞损伤或死亡;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而改善循环,维持红细胞携氧能力,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滞度;保护内皮细胞,防止血小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