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题的探究

对探究题的探究

ID:46664084

大小:7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6

对探究题的探究_第1页
对探究题的探究_第2页
对探究题的探究_第3页
对探究题的探究_第4页
对探究题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探究题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探究题的探究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张阳2010年《语文周报》第46期2007年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新增加了“探究”能力,与Z相呼应的是,海南、宁夏卷,广东卷和山东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试题中均设置了“探究”能力题。之后,探究题成为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一大亮点引起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就与探究题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探究,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研讨。一、探究题出现的背景1.探究题的出现是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FI益科技化和国际化的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I•一世

2、纪的一代新人提出愈加迫切的要求。1999年《小共小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岀:“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岀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I•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屮国特色的社会休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同时要求智育工作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落实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必须为学生全面发展

3、创造相应的条件,II: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口主探究地学习。2.探究题的出现也是推进索质教育,深入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当前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而应试教育仍“剪不断,理述乱”,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教师“言语霸权”、应试观念的影响下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弊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即便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采用了一些科学方法,注意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的培养,但学生的内驱力也述是难以得到真正的开发,而且学习内容往往

4、局限于教材的有关知识,课外延仲较少涉及,学生的人文情感的培养就更加鲜见。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新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教学中应重视的六大问题,其中第(卩L

5、)条就是要大力倡导口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并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口己的学习策略。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再次指出并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

6、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硕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1.考查探究题也是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就有不少的探究题。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真的猛士”板块《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探讨”:(1)文章开头反复说“冇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后来却说“实在无话可说”,最后又说“说不出话”。联系全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这是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文屮“庸人”的主要特点有

7、哪些?鲁迅对“庸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鼓励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独立思考,捉岀自己的见解。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存选择”板块“问题探讨”:屈原与司马迁都是屮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这道题就是在探讨作品屮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高考对探究题的考杳早已渗透到我们的口常教学活动中了。%1.设置探究题的理论思考1.“探究式学习”的涵义: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提供的任务或口标,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阅读文

8、章,观察生活,妥善表达,从而形成独立摄取知识、总结规律,具冇良好的语文创新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2.理论依据(1)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人生來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获得新知的基础上。“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要把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新、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最重要的地位。(2)马克

9、思主义的认识观认为:人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只冇人这一主体的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他对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