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48438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刍议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刍议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我科在2012年2月一一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対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科学、细致的对患者进行护理,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提高呼吸内科疾病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2、【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效果doi:103969/jissnl004-7484(x)2013093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70-02呼吸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且发作起来非常严重,对患者的生活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护理不当还会造成病情恶化、疾病转移,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冇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以我科在2012年2月一一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
3、人性化护理以及常规护理,旨在探究科学有效的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在2012年2月一一2013年6月总共收治了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对其进行了常规呼吸内科疾病的检查,均符合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然后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了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年龄在23-80岁Z间,平均年龄为558岁,病程在2个月-8年Z间,平均病程为43年,女性22例,年龄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岁,病程在
4、1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9年;対照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年龄在2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岁,病程在3个月-7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2年,女性23例,年龄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岁,病程在15个月-7年Z间,平均病程为3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1],即在心理、环境、药物、呼吸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心理护理:就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心态,并通过语言鼓励、眼神鼓励
5、等,积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并积极配合;环境护理:就是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通风等,并将病房温度控制在22°C-24°C之间,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且要注意病房的阳光照射,但光照不宜过强,使患者休息比较舒服;药物护理: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之前,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情况,必要时,耍做实验针,然后选取合适的药物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注射时要注意速度,尽量缓慢注射,并在注射中密切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副作用,避免发生过敏情况,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呼吸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
6、者的呼吸道会被堵塞,导致呼吸不畅,因此,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并保持口腔的清洁,当患者发生呼吸困难的情况时,应及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呼吸通畅情况、护理效果、并发症情况等进行统计记录。14护理标准痊愈:患者的呼吸完全通畅,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患者的呼吸基木通畅,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基木消失;无效:患者的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没冇消失。15统计学分析对木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釆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
7、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护理效果观察组的50例患者屮,47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18例痊愈,15例好转,1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6%,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并发症情况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2例发生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的50例患者屮,12例发生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讨
8、论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护理不当引发的感染以及并发症,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提高呼吸内科疾病的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张艳玲论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6(3):191-19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