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

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

ID:46643954

大小:6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6

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_第1页
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_第2页
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_第3页
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_第4页
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摘要]通过对古代及近现代文献的整理,阐述了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及辨证论治。[关键词]抑郁症;研究概况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心境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性欲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重者有自杀倾向。世界卫生组织预言抑郁症将会在2020年成为继高血压后的第二大临床慢性疾病[1]。1.中医古代文献对郁证的认识中医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抑郁症的描述,在中医文献中并没有抑郁症的病名,但是对比中医学“郁病”和现代医学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方面,可以发现中医学中有很多症状描述接近

2、于抑郁症,如郁证、百合病、脏躁、癫证、卑❷等,其中以“郁证”与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描述最为接近。2•历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2.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首先将“郁”的概念引入医学,提出了五运之气太过与不及可导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的“五郁”概念。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百合病等证候。朱丹溪首倡气、血、湿、热、痰、食“六郁”之说。明代虞传的《医学正传》[3]更首见“郁证”病名。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漠•郁证》[4]首次将郁证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加以区别,并且将明确的将狭义之郁分为三类即:怒郁、思郁、忧郁。自此郁证的基本架构日趋完善。2.2病因病机《黄帝内经》认为

3、人体气血津液通畅无阻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提出了情志致郁的观点。张仲景《伤寒论》记载的小柴胡证对后代肝郁学说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十三气病诸候》指出忧思可致气滞而郁结为病。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揭示了郁证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明确指出了郁证本虚标实的一面。王清任《医林改错》中重视血瘀与郁证的关系,认为久郁则必瘀。2.3治法治则对于郁证的治疗,《素问》⑵指出:“木郁达之,水郁折之”。朱震亨在《丹溪心法》[7]提出:“治郁之法,顺气为先分多少而治”。明代张景岳阐述了五郁治疗法则:“郁而太过者,宜裁之抑之”o明代赵献可提出了“以一

4、法代五法”的主张,一法即“木郁达之”,逍遥散即是他治疗木郁的主方。清代医家叶天士论郁重在脏腑,其治亦不离于脏腑。《素问》[2]指出:“精神不进故病不可愈”。强调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清代名医叶天士在诊治抑郁症患者时,也一再提及'‘惟怡悦开爽,内起郁热可平”,“务以宽怀解释”等。因而,抑郁症的治疗必须配以情志的调理。3•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1.1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多认为抑郁症的发病多缘于心、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马欢[11]认为本病始病在肝,及于心脾。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李峰[12]则认为郁证的病机主要分为虚实两方面,早期以气滞为主,多病在肝。张剑[13

5、]总结李辅仁经验,李老认为老年抑郁症是脏腑疾病、气血不调及情志刺激的共同反应。李玉岭[14]等认为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内舍所致。3.2辨证论治现代医家对抑郁症的治疗多从整体入手治疗抑郁症,重在调理心、肝等脏腑功能,调畅气机,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激发人体内的自愈潜能,改变患者机体环境,有效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吕红艳[16]将抑郁症分为4个证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结果显示疗效显著。郭小青等[17]将抑郁症分为如下类型:肝气郁结型;肝火上炎型;气滞痰蕴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阴虚内热型;阳虚寒湿型。4•结语随着社会发展,生存压力增

6、加,抑郁症发病率正逐年增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抑郁症发病率高,且具有危害性大、复发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在理法方药方面的灵活性和药效安全性特点。通过以上资料的回顾,可以看到中医在抑郁症研究上的潜力,以助于更好的把握该病的实质,提高疗效。参考文献:[1]Nowak,G,Szewczyk,BWieronska,JM.,Branski,Palucha・A,Pile,A,etal.Antipressant—likeeffectsofzincinforcedswimtestandolfactorybulbectomymodelinrats.BrainResBull.200

7、3.61:159一164.[2]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75.[3]虞传撰.郭瑞华等点校.医学正传〔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2.[1]张介宾.景岳全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2]巢元方•褚病源候渝(新校版)[M〕人民罩瞥出版社,2006.4[3]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朱震亨撰•王英等整理•丹溪心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