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三疑教学法

三探三疑教学法

ID:46632514

大小:6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6

三探三疑教学法_第1页
三探三疑教学法_第2页
三探三疑教学法_第3页
三探三疑教学法_第4页
三探三疑教学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探三疑教学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探三疑教学法弋U立者河南省西峡县的杨文普2003年,从教体局调到教研室当主任。教研室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全县教学质量的优劣。杨文普深感肩上担子沉重。他深知,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而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应当养成的学生。因此,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挑战和竞争的合格公民,应成为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始终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更不用说张扬个性、培育创新意识了。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杨文普认为,关键是要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法

2、。于是,从04年开始,杨文普带领教研室人员到基层蹲点同基层教师一同备课、授课摸索经验。实践中,他们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和要求,大胆改革,变由教师传授为主为由学生提问为主。他们认为,学生学“答”最多是“青出于蓝而止于蓝”,而学生学“问”,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汲取以往好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积累,他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通过学生疑探结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即“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三探三疑教学法崔本概念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

3、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养成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快乐,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三探三疑教学法征特征是变传统的接受型为思考型,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不是只看到了知识本身的客观性、确定性,而更重要的是看到了知识与人的关联性,创设了以人的生命自由、和谐发展为根本立场的教育场所。三探三疑教学法違本模式“三疑三探”教

4、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一质疑再探一运用拓展。第一步:“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导入的过程,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这一环节一般涉及三个步骤。①创设问题情景。上课刚开始教师就要通过生活实例、社会热点、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②设置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针对不同课型,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岀,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后提岀

5、,若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课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③学生自探,也就是学生针对自探问题学习文本,白主探究,这里要让学生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本次自学内容或范围;二要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类比回忆,还是边看书边练习(操作);三是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第二步“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和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

6、问题。这里要解的“疑”既包括设疑自探中所设的“疑”,也包括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的疑问。这里的“合探”一般包括三种形式①提问与评价。操作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主要在这一环节培养和体现。②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如果学困生答对了,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不需要在此浪费时间,立即转入下一个问题。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难度小的问题让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定主持人,定先后发言顺序。③是讲解。通过讨论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

7、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以上两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在同一堂课中反复出现,如设疑自探一、解疑合探一、设疑自探二、解疑合探二……等等。第三步:“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甚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它权威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再次提出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引导学生自己

8、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如果说一开始的“设疑”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这里的“质疑”就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深化和拓展知识的过程,也是从课本知识向实际应用升华的必由之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