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

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

ID:46586678

大小:298.1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5

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_第1页
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_第2页
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_第3页
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_第4页
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邱立波: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邱立波摘要:秦末山东地区的起事表明,将民间“私性”的伦理关系彻底排斥净尽的官僚制度,极高明但不中庸,根本不可行。汉朝统治者有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遂“通古今之变”,既在整体上沿袭秦帝国的总体政治规模,又吸取周代宗法政治的遗意,在政治实践中尽量将帝国官僚制度的“抽象性”“公共性”与中国社会民间大量具体的“私性”关系融为一体,较好地处理了帝国时代的政治难题,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和施政的效率。关键词: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演化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

2、33(2006)11-0104-12作者简介:邱立波,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上海200051)一在封邦建国、“分土而治”的周代,周王虽然也号称“天子”,在名义上对天下有完全的统治权,也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若从实际施政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发现情形远不如字面那么简单:他能直接施行权力的区域并不大,仅限于范围很小的“王畿”,而他能直接任免和调遣的官员,也不会超出这一区域。在此范围之外,在占国家面积绝大部分的其他地区,其中的事务他既无权过问,其中的官员他也不能调遣和任免。类似地,周王之下的诸侯王若继续将领土分封,那他们能直接管

3、辖的区域,也往往只是限制在一个很小的领地之内,除此之外的地方,则任由他下面的卿大夫自行任免官吏,自主管理。处在这种政权构造下的官员们,由于世代都生活于一个特定的地区,世代都从有着相对固定的继承统系的领主那里领取俸禄,获得土地和爵位,这样就导致:他们往往只是本领地内特定领主的臣子,仅特定地对这个领主负责、效忠,而决不会越出这范围,向更高级的领主甚至周天子负责①。——受过现代理性化教育、对现代理性官僚制度司空见惯的人们,不能不假思索地援引制度性的逻辑推理——A是B的臣子,B是C的臣子,从而A就是C的臣子;或者说,一旦进入仕途,就得下级服从上级,就得完全服从于

4、职位和职事的客观逻辑——而只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说,A只是B的臣子,B只是C的臣子,各自具体的对自己的君主和职事负责。西方学者在归纳欧洲封建制时代官僚制度的特点时,曾有“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之说”,这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周代。这样说来,周代封建制下的君臣关系,只是特定而具体的个人与个人的结合,收稿日期:2006-07-13① 从“分土而治”的角度对周代君臣关系的简要分析,可以参考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4页。104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邱立波: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所以可以称为“具体性君臣关系”①。这种具

5、体性的君臣关系,若以后世“法理性”的标准来衡量,则可以说具有“非制度性”和“情感性”的特点。但是,自秦朝以来,随着理性化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备,君臣关系在机理上渐渐摆脱个人之间结合的“私性”的特点,建立在客观法理基础之上的、公共性的、服从职位分类原则的、非人为化的制度,成为人际联结新的媒介和新的“场”②。但在分封制的“礼治”之下,这种关系的维系,靠的却不是这类后来的外在法律强制,而是具体的人际结合。这样一种君臣关系,不是人与职位、从而人与制度关系,而是实在可见的具体人格关系。再加上有宗法制的前提,有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所以,后世人们很熟悉的公域与私域、公务关

6、系与情感关系的明晰划分此时还没有出现③,这两个方面毋宁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种君臣关系的成立靠的既是具体的人际信赖,那么,一旦这种具体的信赖解体,原先的君臣关系也就不复存在。具体性君臣关系的“情感性”特征,因为宗法制度的世卿世禄原则,也因为主从关系与宗族关系的重叠性,而得到加深④,这可以从周代的人们将君与父、师并称的习见说法之中窥见端倪。《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君食之,师教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韦昭注:三,君、父、师也。如一,服勤至死也)。《礼记·檀弓上

7、》: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同书: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上面前一则材料出自栾共子共叔成之口,其生活年代在公元前8世纪;后两则材料最晚形成于战国晚期,来源则应该很早,可以看作是对前者的展开解释。这种源远流长的将君臣关系与自然性的父子关系类比对待的记载,说明君臣关系仍然有着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⑤。正因为有着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具体性君臣关系理念下的附属关系,就不是基于非人格性法律的“管理”、“制约

8、”和“管辖”这一类冷冰冰的、制度性的、上下级的关系(在这种场合下,“上级”可以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