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周静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周静

ID:46573319

大小:28.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5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周静_第1页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周静_第2页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周静_第3页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周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调歌头》教学反思周静汝城四中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份瑰宝,几千年来名篇佳作如星河灿烂,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制作,在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想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不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更能够结合背景深刻体会苏轼的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鉴于此,在本堂课的设计上,重点在于对苏轼情感的体悟。于是对于该重点部分的教学设计是

2、先从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词中体会苏轼因为想念远方的弟弟而无法睡眠,甚至怨恨月亮的离愁别恨。紧接着由小序中“兼怀子由“一词中的“兼”字引出,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怀子由”,还在于我们可以从上阕“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词中体会到苏轼政治上的失意,不得志,想要回到天上去,又怕处不胜寒的矛盾心理。其实这里的“天上”暗指朝廷罢了,苏轼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间徘徊不定时,大醉中选择问月,在“起舞弄清影”中还是选择留在人间

3、,一句“何似在人间”便是最直接的决定。然而,苏轼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中秋夜抒发“仕途不得意的矛盾”也不仅仅在于中秋夜“怀子由”而在于最后两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与乐观。似乎在把酒问月之间,想通了,明白了这人世间的事情很难有十全十美,大多十有八九不如意,所以不必纠结于此自己的那些得失与情绪。有人说:“如果整首词在这一句结束,那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传诵。”是的,最后苏轼更大的豁达与乐观是体现在了这最后一句对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己的得失与思念,想明白之后,还祝愿天下所有人都能长长久久,即使远隔千里

4、之外,也能共赏这一轮美轮美奂的月亮。怎能不叫人叹为观止苏轼的豁达,这种精神永传千古,也便是整首词永传千古的原因。教学设计永远只是设计,只有在课堂上将设计好的课堂通过与学生的交往顺利展现出来,才算是成功的。如果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理解和感受,也只是徒劳。而我这节课,有得也有失,现在做以下几点反思:1、本堂课的感受:上着让自己释然了。整堂课中,由于课堂气氛未有效带动,学生并未积极举手发言,以我讲为主。所以,到最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煎熬,但对于台上的我来说,渐渐由煎熬到释然。最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正是对本堂课,对我最大的释然吗?1、本堂课的问题

5、:(1)时间严重拖沓本堂课导入部分后面对苏轼及词的介绍用时很多,占用14分钟,近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原因有二:其一为课件播放中出现差错,反复跳出;其二为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原本以为可以很快过一遍就行,却无法前进。这样的结果便是直接导致在拖堂5分钟左右的情况下,仍然将教学设计中的“拓展延伸”未能进行。(2)未深入体悟情感就像“多诺米骨牌”效应,由于第一个时间问题的把握未到位,直接导致后面体悟情感部分时间不够,便在师生的交流中快速而过,况且学生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故而最后几乎是我来讲为主,便也无从谈起真正落实体会苏轼的豁达与乐观。(3)朗读未到位本来应该在体悟情感的同

6、时,反复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理解,终究因为第一个问题导致后面的所有都未能进行。3、本堂课的改进地方:(1)时间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实可以避免。一方面,注重细节。此次赛课给我最大的教训也莫过于此。注重每一个细节,课件的制作与存储、考虑到需要自备的教学工具(扩音器等),自备的更为熟悉,减少因为生疏感带来的上课疏忽。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大概,即便是进行过简单的交流,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补充关于苏轼的经历对于苏轼情感的把握一方面由于时间缘故,其实还可以加入苏轼人生经历的一些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他的了解后,再来理解“怀子由”

7、的离愁别恨、叹人生的失意矛盾到最后领悟人生真谛的豁达与乐观。(3)拓展:我听见月亮对我说虽然课堂上关于拓展未能表现,但今天听到一首诗《我听见月亮对我说》似乎又有了一些想法,拓展时不再直接问学生学完这节课的收获,而用这诗意的语言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并且由词中苏轼的问月到学完该词之后,我们的学生得到的体会听月说,自然呼应,或许会更好。以上便是我对本堂课的一些思考,留作一次深刻的经验与教训。最后还是那句“此事古难全”终结此文,课堂因“残缺”会更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