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73249
大小:50.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5
《《李将军列传》的教学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李将军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李广的才能、品质和不幸遭遇。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2、掌握所、用、固、因、去等文言词语。3、学习《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4、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教学设想: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教学时数:一、导入“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
2、,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一个卓立千古,彪炳万世的英雄形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李广的形象:“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慨叹李广之不遇)“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沈彬《塞下三首》)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
3、令不繁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李广本人由于其勇而无当、不畏权贵、简单易从的作风、仁爱士卒的品德,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历代文学作品歌颂的对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无限景仰。二、练习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陇西 故槐里
4、 上山陈 赎为庶人 中石没镞 骠骑将军 元狩四年 愠怒 持糒醪遗广 食其悛悛如鄙人 下自成蹊 睨其旁 讷口少言 以为李广老,数奇 自刭 广从弟李蔡 广详死 秩八百石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陈同“阵”) (2)行十余里,广详死(详同“佯”) (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幕同“漠”) (4)封书与广之莫府(莫同“幕”)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1)广家世世受
5、射(传授)(2)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斗)(3)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往)(4)广暂腾而上胡儿马(突然)(5)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更何况是)(6)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埋入)(7)专以射为戏,竟死(最后)(8)广数自请行(多次)(9)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暗中)(10)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辞别)(11)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渡过)(12)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送给)(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迷失方向,找不到路)(14)遂引刀自刭(于是)(15)其李将军之谓也(语气副词“大概”)(16)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比喻) (17)广
6、从弟李蔡(唐弟)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李将军”即汉代名将李广。“列传”,是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明代茅坤在《史记钞》对于李广的评价是:“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那么,李广因何会被称为名将、又缘何“卒无功”,让后人发出“李广难封”的哀叹,让我们从本文中去寻找答案。二、教学步骤:1、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本文选取关于李广的那些事件去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的?名将之后、骑射世家;从
7、军击奴,战功卓越;生不逢时,才华难施;上郡杀敌,解鞍惑敌;雁门出击、被俘脱身;闲居受辱,起复杀人;射虎射石,箭术精湛;关心士卒,宽缓不苛;为人简易,讷口少言;漠北决战,徙令东出;失道误战引刀自刭2、情节结构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也是千百年来人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这一部分首先介绍李广是名将之后,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从小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汉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提为汉中郎。汉
8、景帝时为上郡太守时,发生“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李广解鞍惑胡骑”一事,表现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