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文化研究论文】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文化研究论文】

ID:46564374

大小:71.2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1-25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文化研究论文】_第1页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文化研究论文】_第2页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文化研究论文】_第3页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文化研究论文】_第4页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文化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文化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硏究论文-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内容提要】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一一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値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等,是中国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以往叙事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得以成熟的“必耍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神内容和美学风貌。【关键词】唐代;科举;士风;文言小说从隋王朝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度”是以农业

2、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其在“制度”层面上制定了社会成员上、下层之间及“知识精英层”内部流动的“规则”,又使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层”始终处于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承负起整合社会关系体系和维系社会内部平衡的功能,成为保证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正常运行的一种调节机制。16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之始,就注意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从1615年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usTrigault,1577-1628)根据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B记等材料编纂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出版开始①,到19世纪中叶,欧洲

3、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书籍达100多种。19世纪西方各国纷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当然首先是西方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但与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肯定不无关系。由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优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机会均等”,契合了西方近世以来所提倡的“平等”原则,所以一些欧洲的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徳斯鸠、狄徳罗、卢梭等都曾对这一“中国的文官制度”表示赞扬。但科举制度对屮国力史的作用实际上是双重的:既是屮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一种保证,也是中国逐步走向衰弱的根源之一;既有利于古代政治的清明,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体制性腐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也使教育走向僵化;

4、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古代学子的光阴,从而从整体上削弱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创造力。特别是科举制实行的后期,愈来愈成为科学文化进步的障碍和人性解放的桎梏,在中国尙未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以前,就不得不仓猝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一种“制度文化”,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以往我们在审视中国历史文化时较多注意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科举制度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屮所起重要作用的硏究。假若我们尝试一下从制度文化的角度来关照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一一包括文学现象,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10多年前,我在编校《全唐五代小说》时,就感觉

5、到了从科举制度的角度来硏究唐代文言小说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恐怕绝不仅仅是人们所常提到的“举子以小说行卷”之类的简单关系。公元7世纪出现并在8世纪末达到相当繁荣的唐代文言短篇小说,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体小说的成熟。也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的、符合散文体小说艺术格范的短篇小说。値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散文体小说的成熟与西方散文体小说的成熟,道路是不同的。西方学者在追述小说的形成沿革时,无不把•占希腊史诗(epic)——以神话传说、部落战争为内容的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认作小说的始源。这种说法也许是“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的“寻根”。“蛮族”的入侵,“督教文化”对“希

6、腊罗马文化”的覆盖,使西方近代小说与古希腊史诗之间的联系实际很模糊。能够确证是西方小说直接渊源的,实际是12世纪以来在西方发展起来的romance(“罗曼斯”)种叙述骑士荒诞不经的冒险生涯和古怪迷人爱情的长篇叙事诗(或称为骑士叙事诗、骑士传奇)。在此之前,则有欧洲各民族的“英雄传奇”(或称为“民族史诗”)②。当romance逐渐向韵散相问转化,散文体小说才初见端倪。后来欧洲不少语言(如法语和德语)的“长篇小说“一词在语源上可以追溯到romance,正是语言对这一文学演进事实的记录。与西方不同,中国由于没有规制宏大的“神话一一史诗”传统,叙事诗远远落后于抒情诗的发达,因此,书面语言叙事的经

7、验只能主要在古代的史书及其衍流一一杂史、杂传、志怪和志人短札中分散地积累,词赋等“美文学”在叙事经验方面的积累显得十分有限。这些积累叙事艺术经验的载体篇幅都不大,因此绝非偶然地使中国叙事文学之最高形式的散文体小说只能由短篇小说跨山第一步。于是,史书以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成为中国“小说”的主源,但同吋也造成了“小说”对史书的依恋,使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批评,长期与史书和史传文体纠缠不清。中国的史书,特别是《史记》中的纪传篇目,为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