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40638
大小:6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5
《宽恕心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宽恕心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刘会驰"2吴明霞哄(1.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2.西南人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摘要:宽恕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研究者对宽恕概念的界定主要分为两种观点,即状态宽恕和特质宽恕。对宽恕的影响因索及具积极功能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发展宽恕的概念、完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对彖以及提高研究的本土化水平。关键词:状态宽恕;特质宽恕;影响因索;健康宽恕(Forgiveness)曾经是一个宗教和秤学概念,近年來,随看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和治
2、疗领域研究的热点。宽恕在西方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主耍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宽恕研究阶段(1932-1980)和对宽恕心理的兴趣增长阶段(1980至今)。在第一阶段,美国和欧洲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专家偶尔论及宽恕现象,例如皮亚杰和Behn分别论述了宽恕能力是如何随着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Litwinski也最早试图描述人际宽恕能力的情感结构⑴。笫二阶段,在以Enright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的带领下,西方宽恕研究迅速发展,关于宽恕研究文献的数疑也人幅度增加。如今,在发展心理学、咨询与临床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许多重要的文献都详细讨论了宽恕现
3、象。1宽恕的概念冃前学术界对宽恕的理解尚不统一,但是根据性质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宽恕是一种在遭受人际侵犯时所表现岀来的状态反应,即状态宽恕;另一种认为宽恕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即特质宽恕。作为一种状态反应,宽恕被理解为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受害者对侵犯者在认知、情感、行为或动机上的一种亲社会改变。例如,Enright认为宽恕是受害者虽然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具对侵犯者消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消失,并出现积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的过程⑵。McCullough等人也将宽恕定义为一系列的动机改变,一个人借以变得:①降低报复侵犯者的动机
4、;②降低疏远侵犯者的动机;③增加和解和善待侵犯者的动机,尽管侵犯者曾经伤害过他(她)。研究者通常用状态宽恕来描述这种与特定的人际侵犯情境相关的宽恕行为⑶。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宽恕表现为在不同时间、不同人际情境中所表现出來的共同的宽恕侵犯行为的倾向。RobertsM早提出了宽恕倾向(forgivingness)的概念,认为“宽恕倾向是指基于个体特性的因素,在被侵犯时,个体会以一种善意的、仁慈的方式来屮止自身的愤怒”141o这一定义指出了宽恕的个体差界性,认为宽恕是特定个体在而对不同情境时所具有的一致的宽恕倾向。状态宽恕和特质宽恕是不同的概念,但
5、他们并不是单独起作用,个体的宽恕行为的产生是个体内部人格与外部环境因索共同作丿IJ的结果。在二者的关系上,有研究指出特质宽恕对状态宽恕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⑸。此外,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宽恕的理解存在差开,但是从以上这些概念中可以发现其共同Z处,即宽恕的核心是积极方面的出现,同时消极方面的消失。2宽恕的影响因素2.1人口学因素在人口统计学方面,性别和年龄等因素会对宽恕产生影响。总体上,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宽恕他人。这是因为,女性通常更希望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受到侵犯之示,她们更愿意宽恕;而另性更倾向于寻求社会公正,他们希望通过法律或复仇來制裁侵犯者。
6、同时,宽恕存在明显的年龄阶段性差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逐渐丰富,个体对人、对事都有自己深刻的认识,受到伤害时更有可能宽恕他人。所以,老年人一般比年轻人更容易宽恕侵犯者。2.2人格特质因素人格特质也是宽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大五人格対宽恕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宽恕与宜人性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显著负相关⑹。这是因为具有宜人性人格的人具备共情和慷慨的站质,更容易容忍他人,从而宽恕他人;而神经质人格的人较难释放对侵犯者的负性情绪和报复动机,从而产生更多焦虑和不信任,不易宽恕他人。Walker与Gorsuch发现责任心屮的尽职心与
7、宽恕之间存在积极相关⑺,即具有较强责任心的人更容易宽恕他人。此外,与人格相关的其他因素也会对宽恕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谦逊和感恩冇利于宽恕⑷,具有无私和共情品质的个体也更倾向于宽恕罔。2.3人际关系相关因素宽恕通常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Z中,因此,理解产生宽恕的关系背景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高关系满意度、高关系承诺和对关系高度信任的个体更愿意宽恕侵犯他们的同伴。侵犯之前的关系信任度和亲密度也会影响宽恕,因为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更愿意道歉。双方交流比鮫多,以及善于解决冲突,这种关系更有利于宽恕。此外,侵犯发生示如果受害者试图持续双方的关
8、系,那么他就更愿意选择宽恕。2.4社会认知因素共情是影响宽恕的最主要的社会认知因素。受害者对侵犯的归因也会影响宽恕,这种归因包括对事件责任、是否故意以及严重程度的评价。受害者对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