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视角下流动人口融入的路径思考

社区文化视角下流动人口融入的路径思考

ID:46529927

大小:804.8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4

社区文化视角下流动人口融入的路径思考_第1页
社区文化视角下流动人口融入的路径思考_第2页
社区文化视角下流动人口融入的路径思考_第3页
资源描述:

《社区文化视角下流动人口融入的路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14公共管理社区文化视角下流动人口融入的路径思考高春凤前言:基于“制度建构”的研究范式到“文化场域实践”制还做不到完全放开户籍制度。同时,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并的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研究范式转变的基础上,文章从城市社不仅仅是制度系统的融入,更重要地是社会和心理的融入。区文化视角提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所存在的语言、人际关系那么怎样才能让更多地流动人口跨越制度的屏蔽在生活方式及价值判断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文化融入问题,并构建城市社和心理上融入城市?有学者指出,关于流动人口向市民的转区教育、创设互动空间以及流动人口文化主体参与等路径实变不

2、仅仅是以往研究中所专注的关于流动人口城市生活中户现流动人口城市文化场域的融入实践。籍身份以及附加在其上的各种福利制度变革,更是一种通过一、问题的提出强化既有内群体身份或创生新的“共享内群体身份”,以实从上个世纪80年代伊始,社会经济改革、城市建设的现其自我及社会认同,是一种“制度建构”的研究范式到“文[1]需要以及城乡生活拉-推力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农村人口进化场域实践”的研究范式的颠覆性转换。(张广利,张瑞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作为一华.山东社会科学.2012(5))即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归根个群体

3、最终转变为市民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结底是流动人口群体从所属农村文化场域到城市文化场域的由于种种原因,三十年过去了,流动人口仍然是城市的一类适应和融入问题,是一种从地域环境、生活方式特点、社会特殊群体:居住生活在城市但在身份和心理上并不属于城市规范以及价值观念体系等方面的继续社会化过程。城市社区的外来者。和谐社会、和谐社区构建的提出让我们再一次把作为除工作单位之外的基础生活单元,是城市文化场域的重视角投向流动人口:尽管在有些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由于资要承载体之一,是流动人口日常生活中融入社区的行动构建源的限制很难

4、在短期内放开户籍制度,但大量外来人口在城相比于制度变革同样重要的文化场域实践,城市社区可以实市已经生活多年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流动人口因其特殊性现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尤其是满足“社会人”社会背景下“社一直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他们“半城市化”、区人”的安全需求、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有利于价值边缘化的城市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社会影响,流动人口市民观念整合的“心理社区”,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具有重要化的途径成为学术界探讨的主题。于是一直难以跨越的户籍的意义。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社区,不仅是一种地域位置和生制度成为人们

5、关注的重点,认为只要解决户籍制度就能完成产活动方式的变化,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向另一种地域文化的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户籍制度成为瓶颈。然而中国的现实是:进入,这种进入既有当地居民角度对异己文化的认知和接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社会环境资源的最大承载容积限也有流动人口角度对融入地文化的认知、适应直至融入。政治工作经验,又要看科技知识、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运用息化人才排忧解难,在住房、家属工作、小孩入托上学、能力,真正把素质全面的政工人才用到重要岗位上。家庭困难、亲友维权等方面,考虑周到、优先照顾,及时4.完善激励机制予以帮助解

6、决,解除后顾之忧,创造栓心留人的环境,使注重用政策制度鼓励成才、激发动力,坚持把能力提他们专心致志投身抓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的事业升和贡献大小与个人成长进步挂钩,对能力素质全面,现中,努力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营造争先创优、人才辈出实表现优秀,在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的浓厚氛围。突出贡献的,不仅进行大力宣扬和表彰,在立功授奖、晋职晋衔方面给予倾斜,而且对取得重要成果的,给予一定(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信息管理系;上海的物质奖励。同时,注意关心人才的切身利益,积极为信200433)管理观察·2013年

7、11月下旬出版11下黑白.indd1142013-12-2510:49:53公共管理115二、社区文化视角流动人口融入存在的问题烈的心里归属感;而城市社区由于居住模式、单位社区解体以流动人口城市社会的融入实质上是对城市文化的适应、及流动性的增加,邻里关系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邻里之间接纳和融合的过程,是体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日常生活很少交流和互动,“关起门来,各过各的日子”是城市居民生观念、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社会参与、心理特点等不同文活的常态,城市社区居民之间大多是“陌生人的社会”,人际化方面的相互适应。来自农村社区

8、的流动人口和生活在城市交往的“业缘性”大于“血缘性和地缘性”,人际交往的内容的当地居民在长期的不同地域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为事本主义,有限性的交往和目的导向的交往方式。长期文化文化特征。一般而言,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是按经济结构、氛围内形成的人际交往态度,让流动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很难适人口密度、人口聚集规模多少标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