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一)【文化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硏究论文・《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硏究札記(一)初讀《三徳》,便興奮難已。因爲《三徳》和《黄帝四經》有很多相像的地方。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巻前古佚書(雖然有不同意見,但學界習慣稱其爲《黄帝四經》、也有學者稱之爲《黄帝書》)爲我們提供了硏究黄老思想的極爲珍貴的材料,想不到僅僅過了三I年,乂有新的類似的材料問世,而且時代更早,怎能不讓人興奮異常呢。下面,筆者主要從用詞、用韻的角度簡單地歸納一下兩者的相似之處,内容上深入具體的探討有待今後。爲閲讀方便,無論《三德》還是《黄帝四經》,對其中凡能確定的
2、通假字、異體字,不再標注原文,一律使用寛體。一、用詞之相似1、“天、地、民(人)”簡1云:“天共時,地共材,民共力,明王無思,是謂三徳。”李零先生擧《大戴禮記•四代》“有犬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謂三德。”以相對照。《黄帝四經》中雖然没有“三德”這種表達方式,但如下所示,“天、地、民(人)”共擧的現象極爲普遍。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經法•道法》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經法•道法》在《黄帝四經》中,“天地”往往屬于同一級別,有時用“天”一個字也能代表“天地”,而政治上的統治者往
3、往是參“天地人”三者之“聖人”。或者統治者代表“人”與“天地”相参。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參用之,□口而有天下矣。《經法•六分》主上者執六分以生殺,以賞〔伐〕,以必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徳,參之於天地、而兼覆載而无私也'故王天〔下〕。《經法•六分》參於天地,合於民心,文武並立,命之曰上同。《經法•四度》日月星辰之期,四時之度,〔動靜〕之位,外内之處,天之稽也。高〔下〕不蔽其形,美惡不匿其情,地之稽也。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處,任能毋過其所長,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經法•四度》人主者,……。不天天
4、則失其神,不重地則失其根。不順〔四時之度〕而民疾。《經法•論》始於文而卒於武,天地之道也。四時有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辰有數,天地之紀也。三時成功,一時刑殺,天地之道也。……一立一廢,一生一殺,四時代正,終而復始,〔人〕事之理也,逆順是守。功溢於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无名。功合於天,名乃大成。人事之理也。《經法•亡論》吾受命於天,定位於地,成名於人。《十六經•立命》吾畏天愛地親〔民〕。……吾畏天愛〔地〕親民。《十六經•立命》觀天於上,視地於下,而稽之男女。《十六經•果童》兵不刑天,兵不可動。不法地,兵不可措。
5、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十六經•兵容》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失令者,君禁之。三者既脩,國家幾矣。《十六經•三禁》聖〔人〕擧事也,合於天地,順於民,祥於鬼神,使民同利,萬夫賴之,所謂義也。《十六經•前道》故王者不以幸治國,治國固有前道,上知天時,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十六經•前道》天惡高,地惡廣,人惡苛。高而不已,天闕之。廣而不已,地將絶之。苛而不已,人將殺之。《十六經•行守》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稱》當然,並不是因爲《黄帝四經》多見“天、地、人”,《三德》就只和《黄帝四經》類似,《大戴禮記•四代》
6、除上引“三德“外,還有“公曰:’所謂民與天地相參者,何謂也?’子曰:’天道以視,地道以履,人道以稽。廢一曰失統,恐不長饗阈。’”這里也見“天、地、人”,而且出現了和《黄帝四經》相似的“相參”之説。《虞戴德》等篇中也多次出現“天、地、人”並列現象。但筆者認爲,《三德》“天’與“時”結合,“地”與“材”結合、“民”與“力”結合,《黄帝四經》中相似的表述比較多,而且,《三德》的主題有些類似《十六經•三禁》所云“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失令者,君禁之。三者既脩,國家幾矣。”較多論述的是“天、地、人”三方面的禁忌。這
7、一点,筆者將在其他論文中展開。2、“天'在《黄帝四經》中,“天”是個非常重要的槪念,如前所述,因爲“天地”往往在同一級別上,所以有時會“天地”連用,代表的是恒常的、不變的準則規範。而不是有意志、有作爲的人格神、主宰神。有時它可以轉變成爲一個形容詞,表的、絶対的、不可違抗的”。[1]《三德》中的“天”也有類似的特徴,雖然“天”有時代表的是狹義的“天時”,如“知天足以順時”(簡17)、“順天之時”(簡18),但大部分與“天”相關之表述,則用其廣義,即“天”是恒常不變之規範體系的象徴或代名詞。如“順天之常”(簡1)、堤謂
8、天常”(簡2)。《黄帝四經》則有“天地有恒常”(《經法•道法》)。“……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經法•論》)。“不循天常,不節民力,周遷而无功“(《經法•論約》)。“夫天有〔恒〕幹,地有恒常”(《十六經•行守》,果童篇也有類似表述)。《三德》多見“皇天”,如“皇天將興/止之”(簡2)、“皇天之所惡”(簡8)、“皇天之所棄”(簡19),《黄帝四經》中則有“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