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中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程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曹媛【摘要】文章结合实践经验,以教学实例阐述了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几方面体会: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兴趣;联系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建模和猜想的能力;运用类比,建立新知与已有经验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关键词课堂教学;新理念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45-0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这是我们讨论了许久的问题,也是一个内涵在不断发展的问题,需要教
2、师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不断创造性地构思新的教学设计,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兴趣兴趣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和探求真理的力量源泉。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硏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着力营造—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
3、创造。例如,在《对数函数》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个叠纸游戏:—张0.01厘米厚的纸,反复对折10次能达到几厘米?再想想要多少次大约能达到100米?大约要多少次对折能到达月球?在这里,学生需要研究的问题是:纸的折叠厚度与折叠次数间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函数关系,即对数函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这种新的函数,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你准备怎样硏究对数函数的性质?请你尽可能多地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因为有指数函数性质的铺垫,又有了对数函数的图象z所以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性质得岀对数函数的性质也要分情况讨论,即分al和0al两种情况。
4、之后,可以让学生画图并逐条列岀自己发现的性质。在给出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后,可以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小范围的讨论交流。二、联系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建模和猜想的能力学习材料是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既包括教材的内容z也包括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的学习素材这是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并提供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匕'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通过精心选取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
5、〃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探究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猜想数学论断并尝试证明自己的猜想。实验一:请同学把一本书直立起来,使得书脊垂直于桌面,观察散开来的每一页所在平面与桌面是否垂直;实验二:教室门在开的过程中,门每到一个位置,门面和地面是否垂直。请学生思考:在上面两个实验中,为什么书的每一页都会和桌面垂直,门面每到一个位置都和地面垂直,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一个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猜想:如果一个平面经过了另_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有了这一猜想以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探索、证明猜想。再如,在《平面的概念
6、》一节的教学中,立体几何中的平面有无限延展的性质,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一性质,让学生根据描述去想象和理解就未免太苍白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去感知这一特性:首先,结合演示文稿,请一位学生介绍一下羽毛球(或排球)运动中的过网击球是怎么回事,然后请他们思考,球拍(或手)与球网是什么位置关系才构成了过网击球,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当球拍击球点越过了球网的延展面时就构成了过网击球,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需要对生活中的〃平面〃进行延展,最终引岀平面的无限延展性,让学生容易理解。三、运用类比,建立新知与已有经验的紧密联系
7、在新的理念下,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数学的知识技能目标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纳入知识系统,形成鲜活的、可以检索的、灵活运用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有意义学习。例如,类比的方法在推理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所要说明的道理。在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一课中,可以提示推导三角形面积方法来引导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最下lil第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
8、层都比它下面多放一支,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往上放。最上面一层放120支。求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对于这一问题该怎么计算呢?此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推导三角形面积求法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