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治理:管理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

沙尘暴治理:管理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

ID:46474544

大小:8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4

沙尘暴治理:管理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沙尘暴治理:管理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沙尘暴治理:管理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沙尘暴治理:管理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4页
沙尘暴治理:管理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沙尘暴治理:管理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沙尘暴治理:管理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防沙治沙及其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地方政府在防沙治沙、建设生态文明中的负向作用,希望在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的同时加强公众参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沙尘暴治理管理体制生态文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

2、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①建设生态文明不能空谈,要针对重大环境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中国的沙尘暴发源于西北地区却影响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甚至跨越大洋进入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环境问题,是

3、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重大环境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学术界目前对于沙尘暴的研究主要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社会科学的研究十分缺乏。②因此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积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科学的智力支持是当务之急。本文以狭义为主讨论管理体制在治理沙尘暴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的作用,自知肤浅,发表出来意在抛砖引玉。一、防沙治沙研究综述我国的大规模防沙治沙实践工作起始于建国初期,而对防沙治沙的专业性学术研究则起步较晚,基本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以后,我国科学家着重对土地沙化问题进行研究,至1980年代末期,初步查清

4、了我国沙化土地的分布和成因,认为沙化土地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制定出沙化土地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沙化土地进行分类裂19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开展对沙漠形成时代演变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研究,为预测未来沙漠的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经过系统的土壤风蚀风洞模拟实验,明确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壤风蚀及沙化过程中的作用。对不同条件下的近地面沙粒运动的微观过程进行了实验观测,阐明了各种风沙工程的防沙作用原理。⑨1990年代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以来,科学技术为防沙治沙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发并推广了近百项实用技术,组装配套了近10个技术体系,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试验基

5、地和示范推广县,为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工程提供%1钱俊生.怎样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J].半月谈.2007年11月09日%1详情见王书明等环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山].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第9〜11章。%1朱震达,陈广庭•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9-81.%1史培军等.我国沙区防沙治沙的区域模式[J].自然灾害学报,2000,9(3):2.了科技支撑①。在极端干旱的新疆荒漠绿洲区建设了窄林带小网格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绿洲防护林体系②。此外,机械沙障阻沙技术、草方格固沙技术、沙区飞播技术、草地围栏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都在我国防沙治沙的生态

6、建设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沙治沙工程完成了国务院批复的1991-2000年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国21个治沙重点县、24个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成果,涌现出赤峰、榆林、和田等治沙先进典型和一批治沙先进人物,我国数位治沙先进个人走向国际讲台。③“十五”期间,我国分别在首都圏、农牧交错带、草原带、荒漠绿洲和高寒荒漠带等辽阔的北疆风沙线上建立了12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基地,共取得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和专利等成果249项,发表学术论文、学术报告470多篇(其中国际期刊38篇、国内核心期刊250多篇),编写和出版论著8部。①这一阶段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全国宏观性

7、监测、重点地区定位监测和专题监测3个层次的荒漠化监测体系,并组织实施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在沙区植被人工恢复与人工建设,沙区生物资源开发,不同沙区资源条件下的“沙产业”模式,改进当地传统农业和畜牧业及其大面积推广,生态安全条件下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防沙治沙的技术成果研发与储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进入21世纪,开始有学者侧重从人文社会因素角度思考防沙治沙的问题。赵廷宁等人指出防沙治沙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并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