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73053
大小:7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4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濛江镇中心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时间2017/2/14地点六年级办公室学科语文中心发言人吴月梅主题人生感悟参加人员吴月梅黄冬梅胡海清黄敏玲活动过程吴月梅:本单元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黄敏玲:总体目标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
2、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2、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积累语言,增强语感;3、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黄冬梅: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2、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胡海清:课时安排《文言文两则》2课时《匆匆》2课时《桃花心木》2课时《顶碗少年》1课时《手指》 1课时《语文园地一》2课时集体备课成果︵修改完善后的教案︶1、文言文两则第一课时一、引读
3、“单元导读”。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二、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指名朗读。“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师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 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补充。)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板书课题)“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三、范读引领,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2.解决生字词
4、。 yì hónghú zhuó fú yǐ 学奕 鸿 鹄 弓 缴 弗若之矣3.教师范读。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
5、学下棋的?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七、作业超市。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3.学生自学课文。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2.交流共议。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7、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决:判断。 孰:
8、谁。 汝:你。 知:知识。师小结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五、作业超市。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