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歌体物绘景之标准

浅论诗歌体物绘景之标准

ID:46471212

大小:6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4

浅论诗歌体物绘景之标准_第1页
浅论诗歌体物绘景之标准_第2页
浅论诗歌体物绘景之标准_第3页
浅论诗歌体物绘景之标准_第4页
浅论诗歌体物绘景之标准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诗歌体物绘景之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诗歌体物绘景之标准摘要: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来说,文学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与生活也有着同样的关系。诗歌在表现诗人主观中的现实世界时总是离不开对生活中景物的描写,然而诗歌体物绘景时就会触及诗之意象和与现实生活中的物象之间的关系,即诗歌是要照着实物摹画或是风马牛不相及抑或在似与非似之间,这其实牵涉到诗歌体物绘景的标准或原则的问题。关键词:意象;情感;形似;神韵作者简介:朱文霞(1983-),女,湖北荆州人,硕士,荆州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人文与传媒系助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向的研究与教学。[中图分类号]

2、: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2诗歌体物绘景的标准或原则的问题在古典文论中有过论述。如苏轼在他的一首论画诗《书焉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东坡常将诗与画并论,如他称王维的诗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认为诗和画一样,其不应该仅仅拘于形似而描写景物,否则实在是浅显之见。关于这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代人的解释可是说是都注意到了这一方面,但是又有不同程度的别的阐释。敏泽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把苏轼的这句话同他的“辞达说

3、”联系起来,认为苏轼嘲笑“艺术创造的形似”[1],要求诗人体物绘景要了然于心,并布之以口,这样可致“辞达”,才能使“文不可胜用”。把苏轼的论画诗与他的《答谢师侄书》中提到的“辞达”观点联系起来,会使人认为苏轼对艺术创造的“形似”的完全否定。牟世金在《意得神传,笔精形似》中认为苏轼这几句论画诗“常为后世轻形重神者的口实”,⑵从而提岀了形神并重的观点。可见牟氏也认为苏轼有重神轻形的倾向。张少康对此诗的发挥则是从欣赏式的角度进行的:''所谓'作诗必此诗'就是对只注重诗歌具体文字所表现的字面有的意思,而不懂得探求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神韵情致,

4、这就是与绘画只求形似,不求神似一样。”⑶诗歌意象中因包含诗人的情感就不再是现实中的景物了,从而有了神似,可见还是有似的要求的。对于以上几种说法,本文不做孰是孰非的判断,欲从苏轼此诗所提及的问题出发,简单谈谈诗歌体物绘景的标准。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有这样一段话:欧阳文忠公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写物无隐性。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或谓:“二公所论,不以形似,当画何物?”曰:“非谓画牛做马也,但以气韵为主尔。”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雄

5、杰,其此之谓乎?陈去非作《墨梅诗》云:“'含章檐下春风雨造化工成秋兔毫。意得不与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后之鉴画者,如得九方皋相马法,则善美。”葛氏对苏轼论画诗的发挥是别有可取之处的。首先,诗是对物的描绘,不应拘于形似,而应该以气韵及诗人贯于其中的情感体验为主;其次,不以形似为主,又绝不是“画牛做马”,而是要有形似之一端;最后,所谓“忘形得意”、“意得不可颜似”这正是“得意忘言”、“得鱼忘筌”之意。虽目的在于得意,在于气韵,其达意之言,传神之形还是不可无的。《王直方诗话》又云:文忠公《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写物无隐性

6、。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东坡作《韩翰画马图诗》云:“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又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君看赋诗者,定知非诗形画,韩翰丹青不语诗。此话此诗今已关,人间弩骥,谩争驰。”余每颂数过,殆欲常以为法也。”[4]王直方述而不作,然而我们可以推知他以何为法。王氏是极其赞叹东坡把诗画结合而论的,诗中有画,画从何而来?当然是体物绘景。画中有诗,诗意何得而至?当然需要寓情含意。诗画一律,俱为传情达意,不可拘于形似。然而“韩生画马是真马”而不是画马为牛,形似必不可少也,其马之为真者

7、何?概有马之真精神在。因此王氏欲得法者,一为真形似,二为有神在,王氏他之所以极许诗中有画,大概因为他认为诗画应该完全结合,体物绘景之中恰能传情达意,二者相得益彰,则巧合无垠。金代人王若虚《濾南诗话》有云: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夫所贵于画者,为其似耳。画而不似,则如勿画。命题而赋诗,不必此诗果为何语。然则东坡之;论非欤?曰:论妙于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如是而已耳。”[5]东坡论画实在不单单论画,其目的亦在论诗。王若虚对苏轼的诗论主张的阐发有所失缺,牟世金先生在上面所提到的那

8、篇文章里也引用了同样的一段话,进而评论说:“王若虚的文艺观点”虽然推崇苏轼,这里也有明显的辩护迹象,但是在这个问题是那个,到底和苏轼的基本(倾)向不同;他不是否定形似,而是极力肯定形似。”[2]王氏比牟氏所言是重形似的,“画而不似,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