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65895
大小:6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4
《机械专业新生的TRIZ概论教学实践浅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机械专业新生的TRIZ概论教学实践浅探论文摘要:总结了近三年来在机械类新牛中进行TRIZ概论课教学的经验,具体介绍了教学过程和安排方式。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新牛群体的特殊性,以突出思维培养和提高对身边事物观察能力为基本忖标,并给出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和应对播施。论文关键词:TRIZ理论:教学实践;课堂讨论随着世界科技的日益发展,创新的重要性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并被提升至关系到国家发展和实力的高度,而由此引申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并被更多的人所实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
2、地,在创新人才培养屮的责任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2009年起我们在大学一年级的机械类新生中开展了TRIZ理论教学。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语缩写,111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创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被世界公认的、有助于开发人们的智惹并能帮助人们解决发明问题的有力工具。通常认为TRTZ理论由以下九人部分组成:(1)技术系统的八人进化法则;(2)最终理想解(IFR);(3)40个发明原理;(4)39个标准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5)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
3、(6)物一场模型分析;(7)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8)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TZ);(9)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TRIZ的各部分均有口己关注的巫点,如“八大进化法则”关注的是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发明原理”更多地关注具体的解题思路;“IFR”更关注的是授终目标的确定等等。这些部分既相互关联,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根据1学分的课时安排和大一学牛的特点,教学时对“最终理想解”(包括创新中资源的发现和利用)、“40个发明原理”、“39个标准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物理才盾和四人分离原理”进行了重点介绍,其他部
4、分仅作简单-提及。一、基本教学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直觉和洞察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创新概论教学的受众是机械类的大一新生,所以在确定教学II标时作了如下考虑:(1)使教学过程涵盖完整的创新过程,但冇所侧重。根据创新教学不断线和可延续性原则,确定了概论课程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体,注重创新思维的锻炼过程,辅以创新结果检验的棊木教学II标。在实施过程中将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锻炼作为主要努力方向,而将创新结杲的评判用于检验创新思维教学的有效性和从
5、中发现需耍改进的教学方式上。(2)使重点教学内容形成一条主线。也就是说要使学牛了解这样的事实:1)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改进的事物和己经被改进的新事物;2)所有改进所遵循的均是理想度增加的原则;3)理想度增加最有效的办法是新资源的发现和资源更有效的利用;4)创新是通过在发现矛盾并以非调和方式下解决矛盾后來实现的;5)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实际上我们已有许多成功的思路可以参考;6)创新是需要结果作为最终说明的,而判别标准则是能否被用户所接受。尽管对教学H标还可以列出更多的具体化指标,但如果达到了上
6、述目标,则创新理论的概论性教学就应该被认为是成功的。二、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和注意点TRIZ概论教学山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发明问题小论文等环节构成,下面对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方式做简单的介绍。1.课堂讲授课堂教学以TRIZ理论的讲授为主,但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应该有更多的应用实例介绍。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应该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如在讲授分离原理时,以城市道路为例,从信号灯的时间分离,高架和地铁的空间分离,引入到现在许多城市都在普遍采用的十字路口的待转区和待行区的设置(町以看成是多种分离原理的
7、使用);然后从I•字路口问题引伸到自动线设计控制屮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不但使理论的应用得到了延伸,也使学牛能够更好地理解发明原理的多用性问题。2.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一项实践活动。就创新理论的教学和实践而言,背诵理论并没有太人的意义,而深刻的领会直至应用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据此在各个节点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譬如在发明原理的讲解时,我们针对“周期性作用原理”举了一个防风打火机的例子:该打火机通过周期性的点火而实现防风作用。而就此提出的问题是:这在创新思维上体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
8、导下,有学生回答:“在设计防风打火机时,可以考虑只要火能够被足够快的重新点燃,而不必考虑它是否曾经被吹灭。”这一例子使学生在了解发明原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了思维定势对创新设计的阻碍作用。课堂提问时最重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牛和教师间的互动问题,实践中经常遇到经多次捉示仍没有响应的情况。对此,我们没有一概采用点名提问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声音捕捉”的方法:通过捕捉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声音,遇到''杂音”则点名提问,遇到“相关音”则以学牛的只言片语作为新的引导起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