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品][经典]松花粉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典]松花粉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松花粉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基金项目:广东省河源市科技局2011年科技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1024)松花粉(Pinepollen),中药名松花、松黄,是松属植物的单性花,泛指马尾松、油松、赤松、黑松和云南松等松属植物的雄性配子体,是我国传统食药兼用的花粉品种[l]o最早记载始见于2400年前的汉•《神农本草》,将“松黄”列为上品[2]o唐•《新修本草》、宋•《本草衍义》、明•《本草纲目》、清•《本草从新》等中均有记载,归纳为「性味甘平,无毒。功能主治: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
2、,治心腹寒热邪气,治痢,利小便,消瘀血,治产后壮热、头痛、郑索、口干唇焦、多烦躁渴、昏闷不爽;外用善治诸痘疮伤损并湿烂不痂等;久服轻身益力气,延年[3]。而松花饼、松花糕、松花酒等一些传统美食,迄今仍以松花粉为主耍原料。松花粉是祖国医学古籍中收载的仅有的两种花粉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版药典收录松花粉为传统药物,1997年卫生部确认松花粉为新资源品种,列为普通食品管理[4]。1松花粉的有效成分现代研究发现,松花粉成分丰富,含有多种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18种必需氨基酸)、视黄醇、单糖、多糖、维生素、磷脂、葡萄糖氧化酶、核酸、叶酸、脂肪酸、黄酮、生物活性酶、笛醇、微量元素等成
3、分,总量达200多种[5-8]o其黄酗类化合物成分,主要为黄酮和黄酮醇类,其次是二氢黄酮醇类。另外还有少量黄烷醇类的花青素[9]。以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发现其含Mg,Se,Si,Sr,P,S,Cl,K,Ca,Mn,Fe共11种无机元素,其中K元索含量最高。此外,破壁马尾松花粉的元素能谱强度显著高丁•天然马尾松[10]。近期研究在马尾松花粉中除B2谷笛醇外,还首次发现了单硬脂酸生油酯、1-正十六烷酸甘油酯、对轻基苯甲醛、3-轻基-4-甲氧基苯甲酸、3,30,5,50,7-五梵基二氢黄酮醇、双氢山奈素、对拜基苯甲酸、3,4-二拜基苯甲酸、山奈酚、丁二酸等10种化合物[
4、11]。在苏格兰松的花粉中还发现睾酮、表睾酮和雄笛烯二酮[12]。2松花粉的功效2.1免疫调节及疫苗佐剂作用喂服破壁松花粉可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小鼠抗体生成和小鼠NK细胞活性及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13],使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增加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增强[14],一个以油松花粉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松花粉的种类有可能形成这一作用的细致差异[15]。此外,实验还观察到,破壁松花粉可减轻二硝基氟苯诱导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13]。在弗氏完全佐剂(含分枝杆菌的水油乳佐剂)和牛II型胶原纤维诱发的小鼠关节炎中,松花粉提取物可使炎性细胞因了的生
5、成显著减少,表现出明显的抗炎症作用,这一作用与松花粉的免疫调节机制有关[12]。松花粉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剂呈相关。而对破壁与不破壁松花粉的药理活性是否相同,尚有争议。但在对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及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上,未发现破壁与不破壁松花粉对免疫功能作用的明显差别,不破壁松犹粉可直接应用[16]。从松花粉中提取的松花粉多糖,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抗体水平、血液淋巴细胞比率、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小肠IgA含量,200mg/kg)剂量的效果即非常显著,400mg/kg)剂量能使环磷酰胺(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17]。破壁松花粉作为饲料添加剂,能
6、够增强雏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而达到抵抗新城疫病毒的目的。破壁松花粉作为新城疫疫苗佐剂接种易感兔,与普通组织灭活苗接种后的情况比较:组织灭活苗免疫后第10天效价为2.75log2,20d抗体水平达到6.25log2,30d为5.25log2,已开始有所下降;而松花粉佐剂疫苗免疫后作用快,第10天效价为3.05log2,20d抗体水平已达7log2,30d抗体水平高达6.75log2o由此可见,松花粉佐剂疫苗吸收快、产生效价高且作用持久,明显优于普通组织灭活苗[18]。2.2调节血脂血糖及铜锌代谢研究观察到喂服添加3.5%松花粉饲料后不仅非常显著地增加了家猪粪便中甘油三酯、胆
7、固醇及脂肪酸的排泄量,同时也促进了胆酸的排泄。在大鼠的实验中还发现饲料中添加松花粉后可以使大鼠体重得到生理性的控制[19]。在弗氏完全佐剂和牛II型胶原纤维诱发的小鼠关节炎中,100mg/kg)剂量的松花粉提取物治疗显示出明显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蛋白拨基(proteincarbonyl)>后期糖化终产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脱氢丙二酰(malondialdehyde)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12]。四氧U密睫致糖尿病的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