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54533
大小:7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3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现实困境及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现实困境及对策探究[摘要]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和政府、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还面临着重重困难。本文试图分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现实困境,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1G210E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80-02一、什么是新闻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形态,对国家事务、社会现实
2、、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舆论监督是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体现,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其中,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和实现手段。新闻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借助新闻媒介,以公开的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实、国家公务员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①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中的社会监督系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新闻工作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
3、、细致的、甚至无孔不入的报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即时的反应速度、广泛的传播范围等特点使得新闻舆论监督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大的道义影响力。同时,新闻舆论监督可在法律监督方面起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二、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实困境在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舆论监督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心和积极配合,在监督政府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等一批监督性媒体的出现,体现了媒体自身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视和追求。但当前,受法律、公众、媒体自身等诸
4、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着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一)公众舆论意识淡薄,新闻记者采访受阻的现象经常发生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意识直接影响着新闻舆论的实践和发展。在我国,公众的舆论监督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公众甚至抵制新闻媒体的监督。在许多监督性新闻的采访报道中,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甚至新闻事件发生地的政府拒绝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甚至殴打、胁迫记者的现象时有发生。2008年4月10日,新华社北京分社一位摄影记者在一场涉外体育交流活动中被中方安保人员打伤。2006年6月12、13两日,云南省《生活新报》、《都市
5、时报》的记者夏光龙、陈文在楚雄市采访打击传销活动的新闻时,被当地警察和“打传办”人员铐、打致伤,相机图像被强行删除。②这只是众多记者采访受阻事件中的两例。在采访中,记者得不到配合,挨骂、被打、遭遇人身安全威胁的情况经常发生,使得新闻工作者不能顺利完成工作,不能及时反映事件的本来面目。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监督权得不到应有的维护,有时甚至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使得许多媒体和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时如履薄冰,对舆论监督望而却步。③(二)部分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有限,制约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新闻传播技术
6、日新月异,但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并没有随之迅速发展。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职业的特殊性质,在采访批评性新闻和揭露性新闻时索要封口费甚至敲诈钱财的不良现象屡禁不止。2008年9月,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矿难,41岁的矿工吉新红在矿内闷死。事故发生后,煤矿未向上级报告,反而为闻风而来的各地的所谓“记者”发放'‘封口费”,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十多间办公室,坐着一群群正在闲聊的'记者',过道上挤满了排队的人”,“三楼办公室还有一群人围着一张办公桌再次登记,然后拿着纸条到另一间办公室'办事'。来访者依次履行这道程序
7、。在另一间办公室,他见到了听闻已久的'封口费'发放现场,'众人排队,一人点钱'”④,揭露封口费事件的《西部时报》驻山西记者戴骁军如是说。山西矿难领取封口费事件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大耻辱,玷污了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究其根源,就是部分新闻工作者素质不高,没有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未能履行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相反,他们利用新闻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谋取一己私利,给整个新闻工作者队伍抹黑,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还影响了媒体正常新闻舆论监督行为的实施。(三)新闻舆论监督不彻底,后续报道跟不上为了抢新闻,
8、很多新闻事件发生时,多家媒体蜂拥而上,甚至没有经过周密的调查,就将事件报道出来,这样难免出现失实的新闻和不全面的新闻。但在一窝蜂的报道之后,很少有媒体坚持进行后续报道,即使媒体发现之前的报道有偏差,也很少主动更改。2006年6月富士康起诉媒体案就是新闻舆论监督不彻底的标志性事件。在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对当代“包身工”一一富士康员工工作环境进行报道后,富士康集团以“报道不实”为由把《第一财经日报》告上法庭。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