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集合与视疲劳

调节集合与视疲劳

ID:46440198

大小:1.48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9-11-23

上传者:U-3770
调节集合与视疲劳_第1页
调节集合与视疲劳_第2页
调节集合与视疲劳_第3页
调节集合与视疲劳_第4页
调节集合与视疲劳_第5页
资源描述:

《调节集合与视疲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调节集合与视疲劳 一、调节1、调节的定义当正视眼欲看近物时(无限远以内),物体发出的散开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时,眼能通过自动改变晶体的弯曲度从而改变自身的屈光力,使近距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称为调节。 2、调节作用的机理当眼注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环缩小,晶状体悬韧带松驰,晶状体靠自身弹性凸度加大使晶状体屈光力加大。 调节时伴有集合与瞳孔缩小。调节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因睫状肌逐渐变弱,晶体逐渐硬化失去弹性。 3、调节的生理在调节的过程中,晶状体前表面的向前拉伸,晶状体后表面几乎不变。在非调节状态下,晶状体的前表面几乎是一球形,曲率半径为11-12mm。在调节状态下,晶状体的中间(约3mm)范围变凸,成一曲率半径为5mm左右的球形,而晶状体的周边区几乎不发生变化甚至有变平坦的趋势晶状体前表面随调节刺激变化的趋势图 4、调节的定量调节的刺激和调节的反应均以屈光度(D)表示,即眼睛距离视标的距离的倒数。屈光度=1/距离(m) 5、屈光不正对调节的影响例:注视一50cm处的目标屈光度  远点  视近距离  调节力正视   ∝50cm1/0.5=2D近视-2D50cm50cm1/0.5-2=0D(看50cm以内用调节)远视+2D球后50cm50cm1/0.5+2=4D(看∝用+2D调节) 6、调节测量调节参数AMP调节幅度AR调节反应NRA/PRA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ACClag/ACClead调节滞后/调节超前ACCfacility调节灵活度 (1)调节幅度测量调节远点:当调节完全放松时,与视网膜共轭的空间一点。调节近点:当充分调节时,与视网膜共轭的空间一点。调节幅度:调节远点和近点之间距离的屈光度表示形式。 测量方法①移近/移远法:测出的为调节刺激,而非真实调节反应②负镜片法:测出的为调节刺激,而非真实调节反应③动态检影法:可得出真实调节反应 ①移近/移远法可两眼或单眼分别测量,远距屈光完全矫正视标: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例:移近法:15cm处视标首次轻微持续模糊,AMP=1/0.15(m)=6.67D移远法:20cm处视标清晰,AMP=1/0.20(m)=5.00D ②负镜片法只适合单眼使用,分别测量右或左眼远距屈光完全矫正视标:40cm处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例:右眼:-3.00-0.75×180,以-0.25D级距增加镜片,视标首次轻微持续模糊时,镜片度数为-5.50-0.75×180,AMP为1/0.40+(-3.00-(-5.50))D=5D ③动态检影法可双眼同时做,但检影可只检一眼,可得出真实的调节反应。特别适合于儿童和反应差的老人。移近视标,直至调节反应不再增加,即AMP 步骤:视标位置(cm)调节刺激(D)中和位置(cm)调节反应(D)402.5502.0254.0333.0205.0254.0176.0205.0147.0205.012.58.0205.0当移近视标增大调节刺激,而调节反应不再增大时,此时的调节反应即为AMP。 ④影响调节幅度的因素i不同测量方法:移近>移远,移近>负镜片法ii双眼测>单眼测在双眼视近时,除调节作用外,与此同时双眼向内转,使视轴交于注视点,为集合(辐辏)作用;瞳孔缩小,使像差减少,景深增加,视网膜成像更加清晰。这3个联合动作称为近反射——调节集合反射。单眼测量时,模糊启动调节双眼测量时,加上集合启动的调节 iii视标大小大视标>小视标iv注视角度121068AMP视标6/66/126/186/246/3020°20°20°9.4210.3711.2012.42 v年龄: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vi温度、种族;赤道处的居民,调节幅度小 (2)调节反应测量调节反应:对调节刺激产生的真实反应。1、调节非线形区;2、调节线形区;3、缓和区;4、平台区AS≤ARAS>AR老视区 测量方法①用动态检影法:应快速插片②FCC(融像交叉柱镜):测定调节超前和调节滞后调节正常调节滞后调节超前 (3)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NRA/PRA)应双眼测量NRA:在集合固定的情况下,能放松的调节量。加正镜,至第一次持续轻微模糊PRA:在集合固定的情况下,能激起的调节量。加负镜,至第一次持续轻微模糊 (4)调节灵活度单或双眼测量;±2.0D反转排或远近视标;记录循环数/分钟正常值:双眼测8cycles/min;单眼测11cycles/min+2.0D-2.0D 7、调节的成分近感知调节(器械性调节):ProximalACC融像性调节(模糊启动调节):FusionalACC集合性调节(会聚带动的调节):ConvergenceACC(CA)张力性调节:TonicACC(TA) (1)近感知调节:自我感觉到一个近物体的存在(2)融像性调节:为使模糊像变为清晰像,大脑产生的反应(3)集合性调节:大脑产生的(4)张力性调节:为人的一种生理状态,睫状肌收缩引起的调节。生命存在,始终存在。1~1.5D。 二、集合1、集合的定义当注视近物时,在发生调节的同时,双眼共同向内转,瞳孔缩小,以使双眼同时注视此目标,为集合,是双眼内直肌收缩的结果。集合时瞳距减小2~4mm。 2、集合的参数集合远点:视远时双眼视轴平行,完全不使用集合,此时物体所在之点。集合近点(NPC):视近时集合作用随物体距离变近加大,当到一定距离时物体再近则眼球突然向外转,并有复视,此点为集合近点。 集合范围:集合远点与集合近点之间的距离。集合广度:集合远点与集合近点之间所产生的眼球内转程度的差。 3、集合参数的测量集合近点(NPC):移近视标,视标由一个变成2个隐斜测量发散能/会聚能(BI/BO):水平聚散能力 (1)集合近点:视标沿视轴方向至眼镜平面的距离。(2)隐斜测量:将双眼物像分离(Risley棱镜:右眼12ΔBI,左眼6ΔBU)看远/看近分别测量(3)发散能/会聚能(BI/BO):先测BI,后测BO分别记录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看远/看近分别测量 (3)发散能/会聚能(BI/BO)可测量辐辏的范围,使双眼相互朝内或朝外运动。将底朝内的棱镜置于双眼前时,光线朝基底转,将物象移向各自的视网膜的鼻侧,因物象离开黄斑部,故眼球外转以保持双眼单视。当双眼无法再移动时,即看到双象,此时棱镜度即发散度或负融像辐辏。将底朝外的棱镜置于双眼前时,测量会聚度或正融像辐辏。 (3)发散能/会聚能(BI/BO)模糊点:不能再代偿由棱镜引起的视网膜侈开,但仍然保持稳定的调节。破裂点:使尽所有的辐辏能力仍然不能保持单个像。恢复点:诱发的视网膜侈开已经下降到又能启用辐辏系统的范围,又能获得单个像。 4、集合的分类(1)张力性集合:生理性的,双眼从解剖静止位转向生理静止位(2)调节性集合:调节时出现的会聚(3)近感知集合:感知注视物体在近处时产生的会聚,为调节性集合的一部分(4)融像性集合:对视网膜分离的像产生的双眼运动,四种类型:会聚、发散、上集合、下集合 (1)张力性集合:生理性的,双眼从解剖静止位转向生理静止位解剖上:双眼位置发散,张力性辐辏使他们相对位置接近。水平隐斜测量:寻找双眼生理静息位,而非解剖静止位。张力性辐辏正常者:远距隐斜为零,即正视位张力性辐辏太大者:远距隐斜为内斜张力性辐辏太小者:远距隐斜为外斜 (2)调节性集合:调节时出现的会聚当改变一眼的调节时,其会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1842年,JohannesMuller发现,遮盖左眼,使右眼沿同样视线从注视远距视标到近距视标时,注视眼未发生明显的移动,但被遮盖的左眼发生了内转。从而证明调节能产生一定量的会聚。 (3)近感知集合:又称自主性辐辏或心理性会聚感知注视物体在近处时产生的会聚,为调节性集合的一部分当我们使用某些仪器时,如:显微镜,同视机和综合验光仪,对物体的近距离感知会引起一定的会聚 (4)融像性集合:对视网膜分离的像产生的双眼运动消除复像,产生单个双眼视觉四种类型:会聚、发散、上集合、下集合隐斜视者:融像性集合使双眼从隐斜位移到双眼单视的位置,并保持双眼一致。通过运动融像来实现。 二、调节与集合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平均值标准差正常范围远距隐斜1Δ外隐斜20~2外隐斜40厘米隐斜3Δ外隐斜50~6外隐斜远距BI范围模糊X破裂7Δ35~9恢复4Δ23~5远距BO范围模糊9Δ47~11破裂19Δ815~23恢复10Δ48~1240厘米BI范围模糊13Δ411~15或无模糊破裂21Δ419~23恢复13Δ510~1640厘米BO范围模糊17Δ514~破裂或无模糊破裂21Δ618~24恢复11Δ77~1540厘米加正镜至模糊+2.00D0.50+1.75~+2.2540厘米加负镜至模糊-2.37D1.12-1.75~-3.00梯度性ACA比率4Δ/D23~5调节幅度15.0-0.25×年龄2.0015.0-0.25×年龄±1.00 三、调节与集合障碍1、调节障碍:主要指非老视所致的调节障碍分类AMPfacilitylagNRA/PRATreat调节不足↓+↓↑PRA↓加“正”球镜-调节灵活度下降正常↓正常↓视功能训练(反转排训练)调节疲劳开始→次数多NRA正常视功能训练或加“正”球镜正常→↓正常→↓正常→↓PRA↓调节过度↑+↓-leadNRA↓视功能训练 2、集合障碍分类主要表现AC/A首选治疗其它治疗集合不足看近高度外隐斜,看远正常↓视功能训练近距BI棱镜集合过度看近高度内隐斜,看远正常↑正镜近附加视功能训练散开不足看远内隐斜,看近正常↓BO棱镜视功能训练散开过度看远外隐斜,看近正常↑视功能训练远距BI棱镜和近距正镜附加单纯外隐斜看远、看近皆外隐斜正常视功能训练BI棱镜单纯内隐斜看远、看近皆内隐斜正常BO棱镜视功能训练融像性聚散降低看远、看近隐斜正常视功能训练假性会聚不足看近高度外隐斜,看远正常;AMP↓;调节滞后;NPC后退↓正镜附加视功能训练 2、集合障碍的临床表现集合不足:阅读或其它近距离工作时眼部不适、头疼、复视、视力模糊以及疲劳。集合过度:短时间阅读后出现眼部不适和头疼、与近距离工作有关的视力模糊或复视等。散开不足:远距复视、头疼和眼部不适。散开过度:远距复视和视觉疲劳。 单纯外隐斜:与近距离工作有关的眼部紧张或头疼,也可能有与远距或近距工作有关的视力模糊或复视等。单纯内隐斜:近距离工作视疲劳,还有远距或近距工作偶尔视力模糊或复视。融像性聚散降低:会聚发散能力皆降低。假性集合不足:实际上是一种调节不足,而非“真”的集合不足。 隐斜视与斜视隐斜视:双眼睁开时,在融像性辐辏的作用下,双眼能保持一致同时注视同一物体。此时用某种方式打破融像,如遮盖一眼等,双眼就不再保持一致,出现向内或向外偏斜。隐斜视者有运动融像,可使用融像来克服多余或不足的张力性辐辏。隐斜视的患者,当没有足够的融像性辐辏来舒适地补偿隐斜视时就会出现问题。会有眼紧张、头疼、间歇性视模糊、间歇性复像和不舒适。 斜视:在正常注视条件下,无法出现双眼注视,即一眼的注视线不能交叉在物体注视线上。双眼不一致,注视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出现复像,通常患者通过感觉的调整来避免复像,如抑制一眼。没有运动融像,无足够的融像辐辏来克服多余的或不足的张力性辐辏,无法使双眼一致,无双眼视。会出现美容问题和弱视问题。 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