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靶向脂质体的研究

肺靶向脂质体的研究

ID:46435287

大小:1.31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9-11-23

肺靶向脂质体的研究_第1页
肺靶向脂质体的研究_第2页
肺靶向脂质体的研究_第3页
肺靶向脂质体的研究_第4页
肺靶向脂质体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肺靶向脂质体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肺靶向性脂质体的研究夏文晓一靶向给药系统简介二肺靶向给药系统三脂质体的分类及新型靶向脂质体四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五脂质体的质量评价与控制六脂质体肺靶向性评价七肺靶向脂质体研究的实例八肺靶向脂质体药品的现状九肺靶向脂质体存在的问题一靶向给药系统简介靶向给药系统(target-orienteddrugdeliverysystem,简称TODDS)又称靶向制剂是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4靶向制剂的分类1、按载体的不同,靶向制剂可分为脂质体、毫微粒、毫微球、复合型乳剂等;2、按给

2、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用给药系统等;3、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脑靶向制剂等。5靶向制剂分类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二肺靶向给药系统1背景在我国,肺癌、肺结核等肺部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呈快速递增发展趋势。为了治疗这些难治性疾病,我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药物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现有治疗药物体内分布不具目标选择性,且用药量大、周期长,产生严重毒副反应与耐药性。对此,理想的治疗策略是开发肺靶向给药系统,肺靶向传递系统(Lung—Target

3、edDeliverySystem,LTDS)系指一类利用载体将药物选择性传递到肺部(病变组织、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即使药物高度浓集于肺部,从而提高肺部疾病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按药物载体的不同,肺靶向药物载体可分为微球、脂质体、纳米粒等。2肺靶向微粒的简介⑴肺靶向微球微球(Microspheres)是指药物分散或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体系。基于肺部组织的生理特点,作为肺靶向微球制剂,关键是控制微球粒径的大小,使其静脉注射后,通过机械性截留于肺部,提高肺部药物浓度,一般认为粒径>7微米的微球有良好的肺靶向性;同时,制备肺靶向微球的材

4、料必须是生物可降解材料如白蛋白、明胶、聚乳酸、壳聚糖、海藻酸钙等,既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又有理想的控制释药特性。⑵肺靶向纳米粒以纳米粒(Nanoparticles)作为肺靶向药物载体,将会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已研究的肺靶向纳米粒包括纳米囊、纳米球、脂质纳米粒、纳米乳和聚合物胶束。⑶肺靶向脂质体脂质体(Liposome)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组成的闭合囊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如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它大部分选择性地分布于富含吞噬细胞的网状内皮细胞组织(RES),从而导致肝脾对包封药物的滞留总量明显增加。脂质体分布的另一特点,只有较少量

5、的进入心肌,骨骼和神经组织,这一性质特别适用于对肾脏、心脏有毒性的药物临床应用,尤其是对正常细胞有毒性的抗癌药物,药物在心脏和肾脏的累积量比游离药物低。为增加脂质体包裹药物对肝脾以外的器官、组织、细胞的病灶靶向作用,近年来主要集中在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该脂质体减少了RES清除,延长了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增强了非肝脾组织的分布。同时还采用触发释药系统给药,在此系统中药物受pH、温度或磁场改变的影响而在预期部位自脂质体释放。也有利用配体专一靶向给药系统,从而提高对其组织的靶向性作用。据文献报道,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在体内的处置与定位会受到脂质体粒径、表面电荷、脂质

6、组成等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已报道负电荷脂质体在肺部的蓄积大于相同粒径的中性或正电荷脂质体,当然,也有报道正电荷脂质体在肺部药物浓度最高。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另外,用多种改性多糖对脂质膜进行修饰,可达到增加肺主动靶向的作用。三脂质体的分类及新型靶向脂质体脂质体的分类1.脂质体按照所包含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约0.02~0.08um;大单室脂质体(LUV)为单层大泡囊,粒径在0.1~lum。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MIV),粒径在1~5um之间。2.按照电荷分:中性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正

7、电荷脂质体3.按照性能分:一般脂质体,特殊功效脂质体新型靶向脂质体1、前体脂质体:1986年英国学者Payne等提出了前体脂质体(proliposomes)这一概念,系将磷脂、药物及附加剂等以适宜方法制成的不具备完整脂质双分子层囊泡结构的固态制剂,经水化即能转化成脂质体。由于尚未形成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因此称之为前体脂质体。,前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较简单,贮存稳定性比相应的脂质体混悬液大大提高,但至今仍未见前体脂质体制剂产品上市。主要原因是:①前体脂质体的质量不易控制,如仅靠水化操作制备的脂质体粒径分布不够均匀;②水溶性药物的包封率常达不到要求;③作为静脉给药的脂

8、质体制剂,热原、无菌难以控制;④对前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