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异化

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异化

ID:46421734

大小:7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23

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异化_第1页
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异化_第2页
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异化_第3页
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异化_第4页
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异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异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异化[摘要]近几年,'‘媒介审判”现象成为新闻界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的迅猛,严重影响着司法案件的审理。本文认为媒介审判是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原因,指出不论政府、媒介还是受众都应正确认识媒体的社会责任,防止责任异化。[关键词]社会责任媒介审判异化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满足市场需求、迎合受众口味、利用恶俗新闻吸引眼球,是当下许多媒体的共同诟病。在利益和责任发生冲突时,媒体为了生存,往往无法摆脱利益的诱惑和驱使。针对这种情况,无论政府、受众还是学术界,都大讲

2、媒体的社会责任,认为媒体应扮演好“社会公器”的角色。而在社会责任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新闻界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一媒介审判,并在近几年引起学术界的热烈探讨和争鸣。一、媒介审判现象1.媒介审判概念“媒介审判”源于美国,由“报纸审判”(trialbynewspaper)演变而来。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裁判”。它起于西方国家法律审判实行的由普通公民组成的大陪审团制度。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笔

3、者比较认同学者魏永征关于“媒介审判”的概念。“媒体审判”指“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媒介审判的报道在事实方面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以至失实的。它的语言往往是煽情式的,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者同情一类情绪。它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2•媒介审判现象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媒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媒体行为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几年,新闻界热点话题之“媒介审判”就是一个很明显

4、的现象。早些年郑州的张金柱案(酒后驾车,致使父子俩一死一伤)被视为“媒介审判”的典型案例。媒体在报道中言辞偏激,《焦点访谈》还播出一期题为《逃不掉的罪责》的节目。最后,“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张金柱被判处死刑。他甚至临刑前哀叹:“我死在你们记者手中”。发生在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更加鲜明地凸显了“媒介审判”。3月20日孙志刚在广州一家收治收容人员的医院死亡,起初官方坚持其是因病正常死亡。但《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其是遭毒打致死,遂发表了题为《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的文章,舆论哗然,其他媒体相继报道。该事件

5、受到了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高度重视,13名疑犯被缉捕。该事件还促成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终止,公布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9年的巴东邓玉娇案是网络"媒介审判”的典型案例。案件是在被网络曝光后,引起了舆论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网民声援声步步髙涨。如果不是迫于各方压力,以及难以控制的舆论风暴,官方或许早将邓玉娇刑拘,巴东法院也不一定会做出对邓玉娇免于刑罚的审判。此外,还有哈尔滨林松岭案、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贵州省习水嫖宿幼女案、杭州“70码”飙车案、深圳机场女工梁丽拾金案、药家

6、鑫案等等,这些案件中有的是由于传统媒体的言辞激烈和疯狂转载,有的是经由权威媒体的揭露,有的则是网络曝光造成的巨大舆论漩涡。总而言之,这些案件都是由于媒体的介入,声援弱者或者谴责恶者,形成强大舆论反响,引起政府和官方的重视,给相关部门造成舆论压力,从而加速或者改变了案件的审判。二、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异化在哲学上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指的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对立方面转化,成为外在的异己力量,主要表现形态有社会责任错位、缺位以及

7、越位。从表面上看,“媒介审判”现象中媒体对司法案件的监督,是信息的公开和民意的传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是扬善抑恶和大快人心的行为。但媒体的这种过度监督行为,其实是利用了公众的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薄弱,有违社会责任论的初衷。“媒介审判”实则是媒体社会责任“越位”的表现,是一种责任异化。1.“媒介审判”的实际操作有违社会责任的“全面、客观”社会责任论要求媒体要“全面、客观、真实”报道新闻。而研究媒介审判案例的操作过程,不难发现媒体往往因为“义愤”或“眼球效应”的驱使,在对案件的大量报道中往往掺杂个人的主观好恶因素,

8、存在刻意迎合公众倾向性意见的冲动,言辞激烈,倾向性地提供信息,利用公众的非理性情绪进行渲染乃至炒作,力图给有关部门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办案法庭或法官的态度,最终形成“媒介审判”之势。在这一过程中,媒介已经预先设立了自己的立场,在措辞上难免有失偏颇,在信息的选择上也会有舍取,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在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